跨境派

跨境派

跨境派,专注跨境行业新闻资讯、跨境电商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台政策 > 【姜建清专栏】300年前,英国针线街的“老妇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姜建清专栏】300年前,英国针线街的“老妇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时间:2024-07-30 09:11:00 来源:网络16 作者:admin 栏目:平台政策 阅读:

标签: 专栏  针线  英国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文│姜建清


去过伦敦金融城的朋友都知道,金融城中心有一座类似城堡的古老建筑,这就是英格兰银行总部所在地。1994年6月,全球各国100多名中央银行行长、财政部长和国际金融组织以及知名大银行的负责人在此云集,祝贺英格兰银行诞生300周年。1994年7月27日,即300年前英格兰银行诞生的同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又专往祝贺。这两枚金银币就是同年为纪念英格兰银行成立300周年而发行的。不妨让我们打量一下金银币的模样:金币重15.98克,直径33mm,发行量3500枚;银币重15.98克,直径33mm,发行量40000枚。两枚币章的一面均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侧面像及名字,下方都是面值2英镑的文字。两枚币章的另一面上方是皇冠,中部为英格兰银行创立日期(1694-1994年),中间则是英格兰银行的徽记,下方镌刻着英格兰银行的英文名字。

为了银行创立周年而发行纪念币章,在全球已数以千计了,已经形成一个丰富的收藏专题。然而为银行创立300年发行纪念币章的,仅见英格兰银行一家。百年金融沧海桑田,多少银行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英格兰银行却老而弥坚,至今还在全球金融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府融资平台的始作俑者


在北京搭乘出租车的外地游客,经常会听到“的爷”向你神侃中国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中国银监会也不时出台关于政府融资平台的最新禁令,专家学者们如梦初醒地严厉谴责政府融资平台的种种不是,令一般民众更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神秘。其实,政府融资平台可不像中国“四大发明”那样还有希望补申请世界专利。追本溯源,政府融资平台完全是英国人的创造发明,英格兰银行就是专利的独家拥有者。

17世纪的欧洲,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而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军费开支,都必须有真金白银。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到拿破仑战争末期,据说一年开支要上亿英镑。当时最富裕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税赋来应付战争开支,于是国家只能盘算借款打仗了。17世纪末的英国,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银行。当时欧洲一般学者都反对新式银行制度,认为其偏于理想而不实际。不过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已有财富积累,常见的储蓄方式是货币窖藏。如英国商人曾将现金寄存伦敦大塔,1640年突被英王查尔斯一世强借12万英镑,经强烈抗议才迟迟返还。当时的金业商人也部分起到银行职能,如代人保管现金给于利息,具有存款性质。在英王查尔斯二世继立时,因战事屡向伦敦金业商人借款,但皇室信用极差,只借不还,屡催不理,令金商叫苦不迭。至1672年英国王室拖欠的贷款已达132多万英镑。这场早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牵涉1万多名伦敦居民存款泡汤并导致其中许多人倾家荡产。债权人无奈提出诉讼,最终解决方案是债务纳入国债但无现金归还。打这以后,金业商人再也不愿借款给政府。直至威廉三世时与法国交战,政府向商民借款无着,只能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时间推至1691年,苏格兰人威廉·佩特森(W. Paterson)灵机一动,向英国下议院建议创立银行,愿出资100万英镑贷款给政府,每年收取6.5万英镑利息,但要求政府给予其货币发行权。政府不肯同意其发行的纸币成为法定货币,因而此方案一度搁浅。1694年该方案经修改后又提交,辩论激烈,还有不少人强烈反对,但当时英法激战正酣,庞大的战争开支已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消耗一空。为筹集更多军费,急需用钱的英国国王和议会终究感觉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成立英格兰银行的方案以43比31票经上议院通过,数小时后又经英王速批生效。于是乎,全球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横空出世。1694年7月27日,英格兰银行成立后的短短12天内,即点石成金,金融城中1208位股东只用了两周时间就为英国政府筹集到120万英镑巨款,极大地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据说这笔资金的一半是用于重建海军。下方是一枚英格兰银行成立的纪念银章。此章由英格兰银行博物馆定制,有美国富兰克林造币厂制作。银章重20克,直径39毫米。银章的图案记载了英格兰银行得到批准的场景。


英格兰银行成立纪念银章

众所周知,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当时欧洲有一句名言,“在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一个金币。”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谁在最后还比对手多一枚金币,可能就是因为这一枚金币,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如此结论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能力对于现代战争的极端重要性。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筹集到了足够多的战争经费,使其战争机器可以维持运转;这场战争也是一场货币战争,通过金钱来战胜对手,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正是这股金融的力量,使英国在直至20世纪上半叶前的世界占有了霸权地位,其中英格兰银行作用彪炳,“功不可没”。

英格兰银行出借的这笔贷款可谓真正意义的政府融资,没有现金流覆盖,没有任何其他有形物品的抵押,只以税收作为担保。英格兰银行据贷款协定而享有货币发行权,这笔融资占英国当时GDP的4%左右。不过英国政府也不亏,融资年息8%,每年的管理费4000英镑,以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每年政府只要花10万英镑就可以立刻筹到120万英镑的现金,而且也没有考虑要还本金。这样可以用“远水”来解“近渴”。透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到,18世纪英国发展,就是建立政府→银行→贷款→货币→国债→军事→工业的循环的链条。政府需要贷款,因此建立了英格兰银行,银行的货币发行与国债紧扣,而国债的发行又依赖于政府的税收担保,这个机制使政府有足够的金钱支持战争,战争的开支反过来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而战争的获胜又给英国提供了几乎是“钱”景无限的海外市场。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提升了英国经济实力的同时,又给政府提供了巨大的税收来源。可见,300多年前英国“政府融资平台”的模式,在今天仍似曾相识,不断旧剧新演。300年前打开的“潘朵拉魔盒”释放出来的政府融资平台幽灵,如今仍四处游荡,它是欧洲许多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形成的源头。也是至今尚未复苏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英格兰银行旧影

当然,英格兰银行充当政府融资平台与以前的金业商人不同,他将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化,譬如要求以货币发行权作质押,还发行商业票据,实质上将政府融资债务证券化了,可谓一举三得。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建立了银行的信任体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还建立了督监察使兼审计长制度。在对英国政府债务的管理当中,督监察使兼审计长是完全独立的,他不能参与政治,也不能作为上院和下院的议员,而且,即便犯有很大的错误,两院也不能撤销他的职务。1811年发生的一件事,就证明了这项制度的作用。当时英法战争激战方酣,英国政府急需100万军费,这笔军费已经过议会的法案批准,按当时的惯例,财政部拿着议会的这个法案,以及银行的支付券到英格兰银行去提钱。但时任审计长格伦威尔审查后发现,法案上没有国王的印章。据说因为国王肠胃不适“一泻千里”,“病休在家”无法盖印。如果国王出于诸种原因无法履行职责,审计长会让议会通过一个摄政法案,让他人来代替国王行使某些职责。可当时议会没有通过摄政法案,又没人敢擅作主张在法案上盖章,所以尽管军队正在前线打仗,“火烧眉毛”极需这笔钱,但是由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审计长格伦威尔最终并未把这笔钱付给财政部。从中可以窥见,英格兰银行在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后,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其能规范运营。同时,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后,其职能也并不只限于给国王贷款,而是逐步发展起来与现代银行有关的所有业务,并最终对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的“催生婆”


上世纪英格兰银行大厅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虽然不是最早的中央银行(1656年成立的瑞典国家银行是欧洲第一家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被认为是中央银行的鼻祖,该银行由私人创办),但却被公认为中央银行成功的典范。而且,几乎所有早期中央银行诞生时都不是中央银行,其中央银行功能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英格兰银行自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私有银行,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发行钞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买卖生金银、国内商业期票贴现、外汇期票贴现、货物和不动产抵押贷款等,与其它商业银行业务功能无任何不同。不过,英格兰银行诞生之日起,就与政府维系着一种特殊而密切的关系,即向政府提供贷款,负责筹集并管理政府国债,因而英格兰银行掌握了绝大多数政府部门的银行账户,逐渐具备了“政府的银行”的性质。到了19世纪初,英国政府的国债已达8.5亿英镑,有五分之一由英格兰银行负责管理。正是凭借这一关系,英格兰银行的实力和声誉迅速超越了其他银行。至1837年,英格兰银行不但安然挺过当年的银行危机,还拿出大笔的资金,帮助那些有困难的银行渡过难关。19世纪后期,羽翼渐丰的英格兰银行采取适当提高贴现率的办法来打击投机,而其它商业银行也十分信赖英格兰银行的信用,通过其进行银行间支票清算,也使其逐步具有了“银行的银行”功能。它还开始承担维护英国金融市场稳定和监督其他商业银行的职,这也是英格兰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开始。

尽管英格兰银行自1695年起就发行钞票,但当时其它的银行也可以发行钞票。不过由于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英国议会于1844年通过了“银行特许法”,将英格兰银行的功能一分为二:“银行部门”和“发行部门”。“发行部门”使英格兰银行成为政府的财政代理人,管理全国的债务,而且获得在英国发行钞票方面具有优于其它银行的特权,明确它的公共责任;“银行部门”则只对股东负责,以法律维持了英格兰银行民间、私有机构的地位。至1921年英国私人银行完全放弃钞票发行权,使英格兰银行基本成为唯一的“发行的银行”。1928年英国议会通过“通货与钞票法”,从法律上明确英格兰银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为唯一有权发行货币机构。由于历史原因,直至今天,苏格兰银行和北爱尔兰银行仍保留在本地区发行钞票的权利。然而其发行规模极小,只是象征意义,发行纸币一般也仅供收藏。


1857年英格兰银行的造币厂版画

从历史上来看,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存在着从私有为主向以国有为主的转化趋势。从私有到国有的转化,也是中央银行法律地位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最初的特权商业银行,发展到准国家机关,最终成为国家机关。英格兰银行自建立之日起,就开始了其逐渐演变成英国中央银行的漫长的道路。当然,初始它并没有想充当英国的中央银行的意图,当时世界上也没有中央银行的理论和模式。英格兰银行是从小到大、在弱肉强食中幸存和发展起来的。虽然英格兰银行一直与政府紧密合作,但未改变其私营银行的身份。尽管英格兰银行一直在逐渐退出一般性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过这种私有身份还是保持了252年。在这期间,英格兰银行的董事是由股东选举,而非政府任命。直至1946年2月,英国工党政府颁布《英格兰银行法》,将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股本收归国有,英格兰银行也由此名正言顺成为中央银行。业务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像私营银行那样只为谋利,也不再与商业银行进行竞争。政府赋予英格兰银行更为广泛的权力,使它可以按照法律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1997年剥离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将银行业监管与投资服务业监管并入新成立的全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2009年又规定了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法定职责和所处的核心地位,强化了相关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和权限。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面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全面负责监控金融业的风险和稳定。2013年原来的金融服务局又拆分为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监管局。英格兰银行还负责利率的制定及修改。政府成为英格兰银行的大股东后,董事由政府提名,女王任命。英格兰银行在英国除总部在伦敦外,在全国还有5个分行和4个代表处负责地区的管理业务。

针线街的英国“老妇人”


英格兰银行大楼位于伦敦市的Threadneedle(针线)大街,因此,它有时候又被人称为“针线大街上的老妇人(the Old Lady of Threadneedle St’)”或者“老妇人”。英格兰银行成立初期的1694年至1732年,银行的运作是在首任行长约翰·霍布伦爵士(Sir John Houblon)位于格劳斯大楼(Grocers' Hall)的家中进行。成立40年后的1734年才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号称世界上第一座银行专用建筑内。它的外观看起来有点像城堡,最早建成的部分一层只有卫墙,而没有窗户。现在的银行大楼经过多次重建,最重要的一次重建的设计师为约翰·索恩爵士。他是一个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师。上方这枚银章就是为了纪念英格兰银行大楼重建而发行。银章重34克,直径39毫米。银章图案就是英格兰银行大楼。银章的文字记载是:英格兰银行于1788-1833年间由约翰·索恩爵士重建。新建部分由赫伯特·贝克尔爵士于1930-1940年间完成。今天的英格兰银行是一栋新古典主义式的华丽建筑,在地理位置上,它占据着金融城的中心地位。大楼的一侧是遐迩闻名的英格兰银行博物馆,但见博物馆中央的天井里,种着一棵英国很少见到的中国桑树。究其缘由,还在于中国北宋年代的地方官张咏,一千年前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交子的原材料就是桑树叶。六百多年后才开始印制英镑纸币的英格兰银行,倒没有忘却这段金融历史,保留桑树以示纪念。

英格兰银行成立后经历着种种坎坷,屡遭重挫。在它成立两年后,受土地银行危机牵连,导致银行股票大跌,还面临失却政府信任、市场压力等多重困难。雪上加霜的是,英王威廉三世见市场充斥劣质货币,决意整顿,责令银行必须对那些缺斤短两、残缺不全的铸币回炉重铸。然而英国造币厂生产能力有限,银行又短缺完好铸币,终导致市场挤兑。加之金业商人火上浇油,乘机筹集3万英镑纸币向英格兰银行兑现。英格兰银行虽没有对金业者兑现,但对普通市民仍承诺兑付。时任英格兰银行总裁兼任伦敦市长,亦出面调停稳定人心,股东也承诺放弃多年股息。


风潮稍平,又遇英国财政部8万英镑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还款违约,使英格兰银行地位更加风雨飘渺。于是,1696年秋季由财政部出面宣布英格兰银行停兑,法院亦不受理此类诉讼。这又导致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大跌,最低仅面值七折。1697年英国政府要求英格兰银行增加资本,同时又授予较大特权,准许银行按政府新借款额增加货币发行额;规定纸币见票即付,若不兑付有财政部承兑。此后政府金库空空如也,便令英格兰银行增加资本额,并代国库发行国债。特权展期一而再、再而三。到十七世纪末,英国政府为保障对法战时黄金的需求,迫使英格兰银行停止钞票兑换黄金,这一时期长达42年,被市井讽刺成“一位上了年纪又不幸被强暴的老妇人”。有幅漫画(上图)如是描摹:一位穿着用英镑制成的裙套的老妇人,正被时任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搂住并亲吻着。这一臭名一直流传到今。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链接:https://www.kjpai.cn/zhengce/176752.html,文章来源:网络16,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