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派

跨境派

跨境派,专注跨境行业新闻资讯、跨境电商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电商 > 【姜建清专栏】金融开放是一柄双刃剑:俄罗斯银行币章镌刻的动荡记忆

【姜建清专栏】金融开放是一柄双刃剑:俄罗斯银行币章镌刻的动荡记忆

时间:2023-07-18 09:40:04 来源:王者荣耀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标签: 银行  俄罗斯  记忆  动荡  金融  专栏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文│姜建清


上方呈现的勋章,让每一位年长的中国人都感到熟悉,它是1971年苏联国家银行为银行劳动模范发放的勋章,同时也为庆祝苏联国家银行成立50周年(1921-1971)。勋章连同红色绶带重 18克 ,章直径 29毫米 。勋章一面可见列宁头像、银行大楼及50周年纪念俄文,另一面是五十周年文字,五星、镰刀斧头图案。1917年苏维埃革命后,对沙俄时代银行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人民银行,1921年改名为苏联国家银行。勋章上将苏联国家银行的创建期定为1921年。苏东剧变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银行纷纷脱离苏联国家银行。 1990年7月13日 ,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俄罗斯),遂将俄罗斯国家银行的创建期再改为沙皇时代的1860年。


老一代的中国人熟悉苏联的宇宙飞船和加加林,熟悉米丘林和集体农庄、熟悉“红梅花儿开”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然而对沙皇和苏联时代的银行甚感陌生。其实,俄罗斯银行业开端很早,历史学家认为俄罗斯民族起源于公元九世纪的北欧,一般认为俄国银行史是西、北欧诸国银行业发展史的组成部分。俄罗斯民族在向南迁移过程中,不断与西欧各民族发生战争或和平交替,当时的主要金融活动是使用毛皮交易粮食和生活必需品。有记载的银行史约在十七世纪, 1665年普斯科夫地区军事领地首领奥尔根-纳硕金使用其掌管的财富向商人发放贷款,这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首家银行的雏形。1729年彼得二世国王颁布法令,宣布在造币厂的基础上成立货币局,货币局可以从事向居民放贷的业务,但贷款须以居民提供贵重金属作为抵押品。1733年又宣布增加商人的商品为可接受的抵押品。而后安娜一世女皇(1730至1740年在位)发布女皇令,规定皇家可以8%的年利率,使用国库货币发放的、以贵重物品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可见在俄罗斯有息贷款的出现早于银行机构的诞生,这与西方银行发展史的规律大抵相同。

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信贷机构出现于1754年,根据伊丽莎白女皇(1741至1762年在位)的命令,在彼得堡、莫斯科创办了贵族贷款银行,在彼得堡创办了商人银行。1786年,上述银行被解散,但在其基础上创办了国立贷款银行,资金主要借给了国家,少数的贵族和商人也获得了借款的资格。国立贷款银行还成为了俄罗斯第一家吸收居民储蓄的金融机构。从1758年起,铜业银行在俄罗斯境内经营,注册资本金为200万卢布,经营中发放贷款使用铜币,归还收取银币。


俄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商业银行创办于1817年,名称国立商业银行,是专门向商人发放贷款的专业银行。1860年代国立商业银行被改组成为俄罗斯帝国商业银行。在俄财政部长维捷·谢尔盖·尤里耶维奇主导的货币改革后,这家银行被赋予了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能,负责发钞及货币信贷政策,因此被俄罗斯追认为央行的先驱。1861年俄国废奴改革后,俄银行业较快发展,1861至1872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加了33家,达到了53家,股份制土地银行达到11家。至1914年,俄国境内共有5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旗下的778家分行,还有包括莫斯科人民银行在内的海外银行。亚速海-顿河、国际、联合、道胜等八家银行控制了全俄银行资本的55.7%,银行资本开始与产业资本结合,控制了俄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掌握了俄国的经济命脉。外国资本开始与俄国资本结合,在18家最大的股份制银行中,外国资本占比42.6%。

银行国有化之病


苏联时代的克里姆林宫

苏联银行制度的发展经过了三次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为苏联银行制度的初建阶段。十月革命胜利,苏联受到14个国家武装干涉和包围。1918至1920年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对银行实施了国有化。1921至1925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曾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国民经济,允许存在多种经济成分。银行作用较好发挥,银行体系多样性,拥有国营银行、合作银行,还有国家和私人资本主义性质的信用机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并存,对当时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次改革为苏联计划信用制度改革阶段。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着手消灭国民经济中的私有成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0至1932年的信用制度改革后,进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且单一的银行信用体制。到1959年后,苏联只存在国家银行、国家劳动储金局(储蓄银行)、苏联对外贸易银行和投资银行四大银行。其中,投资银行是苏联国家银行的一部分,储蓄银行于1963年成为国家银行的一部分,外贸银行亦由苏联国家银行和外贸部控股,因此国家银行就等同于整个苏联银行业。


2015年俄罗斯发行纪念俄罗斯中央银行成立155周年(1860-1915)银币,重 31.1克 ,直径39毫米。读者不妨留意,币章中俄罗斯中央银行的成立期,从苏联时代的1921年改为了沙俄时代的1860年。

苏联国家银行体系庞大、高度垄断、结构单一,1922年时苏联国家银行仅有3个管辖行和1个分行,至1946年管辖行发展为180个,所属分行有3,995个。国家银行大包大揽,既管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等宏观管理,也开展个人储蓄、企业存贷款等具体业务。实行高度统一的计划金融体系,严格按计划分配信贷资金,确定每笔贷款投向,实行高度集中的结算方式,企事业间结算只能通过国家银行的“簿记账户”方式,国家银行监督企业间的每笔交易是否符合计划。外贸银行则把“簿记账户”延伸到国际贸易领域。企业除付工资外不得持有现金,企业间不得借贷,企业存款除计划生产外不得它用。苏联国家银行没有市场观念,没有盈利压力和经营任务,缺乏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利率常年不变。银行沦为财政出纳,财政开票,银行拨款,贷款常被用来弥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不足,信用基本原则完全破坏,金融效用全部失灵,贷款边际收益率逐年下滑。1971至1985年,计划经济和金融的“恶果”开始显现,期间苏联信贷投放额比生产增长快两倍,宽松政策导致流通中出现过多的货币,价格管制掩盖不了商品短缺,社会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银行私有化之溃


70年代苏联街景

痛定思痛,沉痛教训使苏联认识到银行改革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犹豫、徘徊和尝试后,苏联决心进行第三次银行改革调整。这次银行改革从1987年起步。

1988年,苏联储蓄银行和外经银行等从原来单一银行体制中分离出来。国家银行的商业信贷职能转移给了三家新的专业银行——农工银行、工业建筑业银行和住房公用事业与社会发展银行。外贸银行被改组为对外经济活动银行,不再作为国家银行的一部分。专业银行以利润为主要经营指标,信贷资金首先通过吸收存款解决,按择优贷款原则自行决定信贷资金投向和利率。银行有权对违约企业停放贷款、收取罚金或宣布企业破产并清理债务。1990年各专业银行都实现了股份化。当年11月俄罗斯正式确定银行改革方向,颁布《苏联国家银行法》和《苏联银行与银行业务法》,建立以国家银行为领导、五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私人银行和信贷机构为补充的新型金融体系。苏联国家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脱离部长会议,直接向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


1991年苏联国家银行最后一枚金属币( 1991年 12月 25日 苏联解体)。铜镍合金,面值5卢布,币重20克,直径35毫米。章的一面图案是原苏联(莫斯科)国家银行(今俄罗斯中央银行大门)。另一面是原苏联国徽的镰刀、铁锤和麦穗图案。

从银行改革正式确定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后一年多时间。这场银行改革引起争议甚多,后遗症不少,评论沸沸扬扬。当然银行改革并非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但不择时机的银行改革可能对坏的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苏联国家银行的“二元化”加速了苏联银行体系的瓦解。当时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正在闹独立(波罗的海三国实质上已经独立),各加盟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为了扩充自身实力,利用各种手段把境内企业和个人收入转移进加盟共和国的银行。而联盟中央为防止被架空,便通过国家银行加大卢布的发行量,用来支付中央尚能控制的企业职工工资。期间苏联境内流通中卢布量几乎增长了一倍。苏联的财政赤字率在1991年初就高达10%到15%,进一步财政赤字化造成货币大量涌入市场,使卢布过剩雪上加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财政赤字/GDP比率达到21.8%,之后价格开放、恶性通货膨胀爆发,1993年整年通胀率达到840%,1994年有所下滑,但也高达224%。

接受苏联历史遗产的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扭曲,1990年国有制比重占92%,在工业部门国有制占比更高达99%,长期存在效率低下、“大锅饭”盛行等制度弊病。急于想改变现状的俄罗斯效仿波兰采用“休克疗法”,提出“跑步进入市场经济”的“500天计划”,激进地开展了“全民私有化”,60%的国有企业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平均分配到每个公民手中,个人大约能分到10,000至15,000卢布的证券,按照当时的汇价是三四万美金,当时全民都在欢呼。


着急兑换卢布的俄罗斯人

然而,改革的“景气”没有维持多久,甚嚣尘上唱空国企证券的传闻来袭,证券价格开始暴跌,惊恐的俄罗斯人争先恐后地以极低价抛售手中证券。期间一批俄罗斯新兴寡头和外资企业用巨额借款悄然收购,当然欠下了天文数字的卢布债务和利息。但是在巨债可能拖垮这些投机者之前,有人鼓吹金融行政监管是“不民主化”的,俄罗斯又放宽了卢布和美元自由汇兑的管控。几十年来苏联施行价格管制、凭票证供应的计划管理,长期掩盖着短缺经济和通货膨胀的现实,而老虎被放出笼子了,加之报刊上连篇累牍渲染着对通胀的恐慌,惊慌失措的人们抛出不断贬值的卢布,买进美元。“共震”下卢布市场彻底崩溃了,曾经1卢布兑换2.8美元成为了4万卢布兑换1美元,贬值11.2万倍。苏联人民终身积累的所有存款一朝几乎化为乌有,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一些储户同样受到波及,但那帮新贵寡头和外资银行的卢布负债瞬间变得微不足道,事实上20万亿美元的国有资产以极低价被出售了。

俄罗斯对市场化金融改革的风险缺乏预见性,私人银行的大量新设与私有化改革也基本同步,大批民营小型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建立。外商独资或合资的银行也允许在苏联开业,多种所有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1993年有1700多家,分支机构3100家;1994年发展到2000多家,分支机构4500家;1995年达到近2500家,分支机构5500家;1996年登记注册的商业银行为2600家,实际进行经营的约2300家,分支机构44000家。对长期封闭禁锢的国有银行不满的民众,单纯地相信媒体宣传的自由经济、金融开放、取消监管,马上会带来俄罗斯经济繁荣。


排队购买食物的民众

确实,金融开放后新型的银行也一改国有银行“排队”、“冷漠”的官商陋习,更高利息和免费咖啡便导致储蓄大量搬家。然而储户不知一些新兴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区域局限性强,缺乏有经验专业人才,且规模普遍较小,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还不及西方国家一家大银行多,全俄银行资本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2.1%,而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80%。更糟糕的是银行监管薄弱,缺乏健全的银行法律法规及会计规范,多数银行还不能提供国际会计准则的规范报表,信息披露透明度差,一些银行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同时,俄罗斯转型期间经济、法律环境不佳,企业盈利能力低,在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些脆弱的银行成为了经济动荡的牺牲品。1994年俄罗斯银行业的平均坏账率在7%以上,1997至199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平均坏账率超过了15%,有一些较大银行的坏账率甚至超过50%,继而大批银行倒闭。据俄央行公布的数字,金融危机后至2000年底,除宣布倒闭的金融机构外,还有250家未倒闭的银行因不良资产过多被吊销了许可证。到2003年3月,俄罗斯仅剩银行1332家,分支机构3308个,且机构分布极不平衡,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就占银行总数的50%。坏账进而导致俄商业银行惜贷,转实趋虚,将资金投向有价证券业务和房地产投资。1997年,有价证券占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由年初的28.6%提高到10月的32.8%。1998年初300家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中,超过40%的银行总资产中有价证券占比不低于10%,12%的银行占比超过了25%。

所谓“祸不单行”,不幸又一次来临,1998年8月,俄政府因无法支付100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宣布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的银行系统因大量持有短期国债损失惨重,造成全局性、系统性银行危机,银行系统再次全面瘫痪和分裂。

道路的探索:银行“改革”案例


上方是俄罗斯储蓄银行(Sberbank)成立160周年(1841—2001)纪念大银章,章重 169克 ,直径 60毫米 。章的一面是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俄罗斯储蓄银行成立的“诏书”,以及银行名及160周年的文字;另一面刻有银行行徽、象征储蓄和财富的蜂巢、丰饶角等。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至今已经历了170多年的风云变幻,但仍是俄罗斯一家独大的银行,资本额占俄罗斯银行体系的30%以上。2014年总资产4480亿美元,利润66亿美元,拥有近2万家分行,25万员工。

俄储蓄银行是俄罗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银行。在欧洲储蓄运动的影响下,1841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创建私人储蓄银行。于是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出现了第一批现金储蓄社,它们被认为是俄罗斯储蓄银行的前身之一。之后沙俄仿效西欧国家的做法,1842年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建立了隶属于国库的储金局。从1860年起储金局归属新建的国家银行管理,十月革命后储金局被保留下来,1922年被收归国有。而后苏联时代的储蓄银行开始营业,并更名为苏联国家劳动储蓄银行,成为吸收居民存款、发行国家公债和进行非现金结算服务的国家机构。该行一直保持着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地位,俄罗斯中央银行至今仍为其最大股东。


1929年苏联储蓄银行广告明信片,“请把个人储蓄存入储蓄银行”

1987年苏联银行体系改革后,在国家储金局的基础上建立了苏联居民劳动储蓄和信贷银行,开始向法人提供服务。1990年苏联储蓄银行改名为俄联邦储蓄银行,1990年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1996年在莫斯科交易所上市和发行股票。到1998年危机前俄央行持有储蓄银行57.6%的股份,其他股份比较分散,据称有股东有25万个之多。在俄罗斯银行业中间,国有股占比超过50%以上的银行有24家,其中国有的储蓄银行是俄罗斯最大的“领头羊银行”,其运营稳健性对俄罗斯金融系统稳健性至关重要。苏联解体后,储蓄银行依靠其巨大而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可靠信誉,无论是资产、资本占比,还是存款、贷款份额,都在俄银行体系中拥有绝对优势地位。它是俄罗斯唯一的一家世界200强银行和欧洲百强银行。

储蓄银行拥有原苏联储蓄银行两万多个分支机构的发达网络,遍及俄罗斯各地。在俄社会动荡和通货膨胀如影随形的年代,储蓄银行是危机期间能够保证对客户和存款人支付的少数银行之一。在一个人口1.42亿的国家里,储蓄银行拥有超过7000万的零售客户,其中许多是领取养老金者和公务员,他们对存款安全的担心超过了对存款利息的担心。许多俄罗斯人认为银行是存钱的地方,而不是做太复杂业务的地方。危机后储蓄银行的市场份额又有增加,一度占有市场卢布存款的85%,外币存款的46%。储蓄银行拥有强大的结算支付系统,在市政服务缴费和退休基金、社会津贴交付方面有垄断地位。在俄罗斯市场,共同基金资产占GDP的比率远低于印度,贷款普及率在规模上落后于其它经济体,这类业务蕴藏着巨大市场。1998年危机以后,贷款成为储蓄银行业务的一个新增长点。因能吸收到更低利率的存款,俄储蓄银行的贷款利率经常低于市场价格,在一些地区它竞争占有商业信贷的75%。


2006年俄罗斯储蓄银行成立165周年发行的邮票小型张

储蓄银行除在独联体的一些国家开设有分行外,也开始放眼海外市场。2012年2月,该行花费5.05亿欧元收购了的奥地利国际 人民银行 (Volksbank International),该行是由澳大利亚(Australia)控股的一家银行,在前南斯拉夫(Yugoslavia)、前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与匈牙利(Hungary)拥有291家分行。2012年6月储蓄银行又从经营失败的德克夏集团(Dexia)手中,购下了土耳其第十大银行——德尼资银行(Denizbank)99.85%的股份,收购了该行的600家分支机构,收购额为35亿美元。完成收购后,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比为总资产的9%。

尽管俄罗斯储蓄银行在该国商业银行系统鹤立鸡群,但在全球同行中地位并不突出,在2014年度《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仅排名第43位,因受乌克兰危机影响,各项业务指标还大幅退步。储蓄银行虽分行众多,但业务协同性差,正如战略高级副总裁Denis Bugrov所说,该行“俄罗斯嵌套娃娃的结构”增加了管理成本,其组织与管理技术亟待提升。储蓄银行的许多分支机构分布在俄罗斯的欠发达地区。该银行的员工Tatyana Ziryanova记得她1983年参加工作时是在该行西西伯利亚分行小村庄里,它只是一间带有厕所的“木屋”而已,计算工具是算盘。现在硬件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扭转银行官僚作风和怠慢顾客的做法难度更大,诚如该行CEO赫尔曼·格列夫(Herman Gref)所言,“银行需要采取180度的转变来完成所有的改革任务”。


一套三枚俄罗斯储蓄银行(Sberbank)的银章,每枚分别重 35克 ,直径 40毫米 ,背图相同,均为俄罗斯双头鹰。

为缓解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和财政压力,2010年底俄罗斯政府批准的新一轮国企私有化计划,其中包括储蓄银行的股权出售。对涉及众多储户储蓄的俄储蓄银行的私有化引起不少争论,一些舆论认为,国家还能好好管理储蓄银行,它不应该私有化。央行第一副主席安德烈·科兹罗夫曾说过:“如果我们把储蓄银行打碎,那么我们将失去国家最大的银行——唯一能向俄罗斯工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储蓄银行执行主席安德烈·卡吉明也认为,这样做“除了增加政治和社会风险,私有化没有任何好处。”但在经济现实的压力下, 2012年9月17日 俄罗斯中央银行还是宣布启动储蓄银行部分股权出售,计划出售17.13亿普通股,约占俄罗斯储蓄银行股权的7.58%;售股价格为每股3.04美元,略低于当前俄罗斯储蓄银行股价每股3.1美元,预计总收入52亿美元。这次交易成为2012年全球最大IPO。路演时俄罗斯储蓄银行邀请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行作了中国工商银行与俄储蓄银行的比较分析。交易完成后,俄罗斯央行仍持有储蓄银行52.42%的股权,并掌握着控股权和经营管理最终决策权。


2011年俄罗斯储蓄银行成立170周年银币。重31.1克,直径39毫米,面值3卢布。

今日的俄罗斯已建立了以国有控股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逐渐加强了政府对银行改革的介入和引导,银行体系逐渐走上了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但对于仍处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保留多少国家对银行体系的参与,如何在解决国有银行效率和市场竞争问题上,与既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层面的需求之间求解,则是一个迫切而又两难的命题。

这里再讲述一家典型的俄罗斯银行的故事。下方是一枚罕见的俄罗斯梅纳捷普银行镀金纪念章,直径 40毫米 ,发行于1998年,纪念该银行成立10周年。章的一面是银行10周年的文字和年份数;另一面为梅纳捷普银行总行大楼。该章发行后不久,这家新兴寡头银行便倒闭了,还引起了俄罗斯一场政治风波,这枚难得的纪念章铭刻下了俄罗斯金融动荡的金属记忆。


故事是由一位名叫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 的人物引发的, 1963年6月26日 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鲍里斯·霍多尔科夫斯基是犹太人,工厂的工程师。霍多尔科夫斯基是独生子,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拥有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经常戴一副无框眼镜和一块塑料表带的普通手表,穿西装少打领带,笑容可掬,温文尔雅。1986年他出任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委副书记,当时国营单位纷纷成立个人承包经营的合作社,霍多尔科夫斯基也成为首批下海者,他与人合伙承包的合作社叫“梅纳捷普”。

首桶金的来源总是不那么干净。霍多尔科夫斯基贩卖从国外弄来的“拿破仑”牌假白兰地和假冒伏特加酒,还倒卖牛仔服、计算机等紧俏商品。他工作勤奋、敢于冒险,运作小公司很有才能,曾抓住苏联和古巴之间石油和红糖的易货贸易的机会大赚了一笔。多年商场历练后,霍多尔科夫斯基盼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1988年初,霍多尔科夫斯基结识了一名叫格鲁博维奇的人,此人的父母都在苏联银行工作,而且官职显赫。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开放民营银行机会,成立了一家名为“梅纳捷普”的民办银行,业务挂靠在国家银行的莫斯科伏龙芝区支行。1991年5月,霍多尔科夫斯基注册成立了“梅纳捷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后来又改名为“梅纳捷普国际财政联合体”。他将伏龙芝团区委的“梅纳捷普”商社、“梅纳捷普”民办银行等数家经济实体以股份形式纳入“梅纳捷普“国际财政联合体的旗下,建立起包括银行、工业、贸易的金融工业集团。


霍多尔科夫斯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实行私有化,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春天到来了!他一次次地抓住了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漏洞”,将自己推向事业巅峰。他在金融领域迅速扩张,连续收购了十多家经济实体,迅速壮大规模和实力。1995年实施的抵押拍卖,帮助他完成资本集聚,他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先后几次拍卖中买下78%的股份,使尤科斯成为他掌控的私人公司。两年后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市值达90亿美元,再后市值猛涨至200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专心经营石油业务,再次筹措资金,收购了东方石油公司。“尤卡斯”的石油开采量在俄罗斯排第二,1995年的开采量为3800万吨。仅在2001年间,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升了250%。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2年的排名,尤科斯石油公司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第267位。

发行此枚银行章时,正值梅纳捷普银行Later this year MENATEP will celebrate its 10th anniversary.成立10周年。当时梅纳捷普银行在全俄银行排行第六,在私人商业银行中排行第三,位居寡头银行“奥涅克辛姆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之后(载《苏维埃俄罗斯报》 1997年1月16日 )。1996年9月31日梅纳捷普银行的总资产超过10.6万亿卢布,存款额7.8万亿卢布。《银行家》杂志在1997年评选梅纳捷普银行为世界上顶尖的25间银行和最大的中东欧的银行。梅纳捷普银行在企业金融财务、投资银行、贸易融资、外贸金融及股票交易领域长袖善舞,十分活跃。

霍多尔科夫斯基擅长学习西方的经营理念,他在公司内部实行“透明化”管理,在俄石油公司中第一个依据美国标准公布季度财务报告的。他是西方财经媒体的宠儿,投资者对他十分青睐。2004年他成为俄罗斯首富,曾名列全球富豪榜的第26位。此后,他开始关注“慈善”,支持教育、文化、图书出版,帮助残疾人协会和儿童组织,支持莫斯科85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和普希金诞辰等、恢复圣巴索大教堂和历史古迹等。


俄罗斯摒弃计划经济和计划金融,迈向市场经济和金融,因缺乏经验,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这一过程中连带的“副产品”就是暴富群体、官僚阶层和金融寡头的形成,社会贫富差异扩大。1996年3月的一天,俄总统叶利钦曾秘密召见了7个金融寡头,他们是梅纳捷普银行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国际商业银行总裁维诺格拉多夫、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阿尔法银行总裁弗里德曼、俄罗斯信贷商业银行总裁马尔金。彼此间达成了一项协议:银行家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叶利钦连任。叶利钦则承诺维护寡头的经济利益。此后“七大寡头”成为俄罗斯新政治词汇,泛指苏联和俄罗斯私有化及经济转轨过程中崛起并暴富的新贵。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2003年3月公布了2002年度的“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俄罗斯有17位富翁入榜,人数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如上述7大金融财团,都拥有众多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雇佣有数千名乃至十几万名职工,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触角延伸至政治、经济、社会和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能量之大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1996年10月,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六大金融集团控制了的俄罗斯经济的50%和绝大部分传媒。在俄政府的支持下,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快速发展,1993年只有1个金融工业集团,至1997年金融工业集团数目已超过60家,参加的企业达1000余家,金融信贷机构90 多个。

霍多尔科夫斯基外表温厚儒雅,但在商场上飞扬跋扈,政治上野心勃勃。他鼓吹经济自由化,活跃杜马议会,收买政界人士,在国会各派中都有他的代言人,声称自己将于2007年退出商界。这一声明,让外界猜测他有意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他买下莫斯科主流周报《莫斯科新闻》和周刊《资本》,聘请普京政策的批评家做主编。金融寡头们由权力衍生资本,又插足政治,攫取权力,当然厄运也就不可避免地到来。在宣布被吊销银行牌照后,2001年2月梅纳捷普银行被迫宣布破产。2003年10月24日霍多尔科夫斯基被俄联邦安全局人员逮捕并押送回莫斯科,接受俄总检察院的调查,并面临七项指控,法官宣判其中四项罪名成立,因窃取国家财产、欺诈、恶意违背法院裁决及偷逃税款等获刑8年并追缴偷逃税款。 2004年12月19日 ,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贝加尔湖金融集团出资93.5亿美元,拍得占尤科斯60%石油产量的企业资产。 2010年12月27日 法院对仍在服刑的霍多尔科夫斯基以及梅纳捷普银行前行长列别捷夫做出判决,认定霍氏在掌管尤科斯石油公司期间“偷窃290亿美元原油以及通过犯罪渠道洗钱”的罪名,追加最多可能8年的第二刑期。俄罗斯政府声称尤科斯公司欠下的税款已高达270亿美元,将出售尤科斯的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来抵偿税款,起拍价约为90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于 2013年12月20日 获释,之后飞往德国。一场金融的闹剧似乎告一段落了,那枚金光闪闪的铜章还丝毫没有褪色。


通过几枚币章蕴含的金属记忆,我们还原了苏联和俄罗斯银行业历史变迁的记忆。苏联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和军事,技术基础也相当不错。苏联经济颠峰期,是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时曾达美国的80%左右,最近100年来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达到过这个高度。不是苏联的经济问题引起了苏联解体悲剧。即使在经济止步不前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仍旧在6%以上。苏联和华约国家的重工业出口约占整个世界出口量的38%,军工出口约占50%,石油天然气及其附加产品约占18%,贵重金属(含有色金属)及其产品约占40%,民用航空和造船业出口约占25%,化工产品出口约占30%;苏联自己的民用船舶总吨位世界第一,捕鱼量多年世界第一;煤炭产量和出口高居世界榜首。苏联在经济上最大的失误就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轻重工业失调、经济效率低下,加之官僚主义、决策失当导致后期经济增长裹足不前,商品短缺、生活贫瘠和贪污腐败引起百姓普遍不满。

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与苏联为首的苏东集团,虽然在军事,科技,工业甚至经济总量上一度差距不大,但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差异极大。苏联集团金融体系与西方完全隔绝,对外实行金融的闭关锁国,不知道金融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由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到极为勉强地局部承认,继而承认错误并被迫认同。银行长期被认为没有价值创造,排斥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之外,甚至不计算其创造的GDP。在实践上长期漠视金融的作用与地位,拒绝按市场化金融的原则,排斥金融市场,国内外资金的动员能力衰弱,不善于利用全球金融资源来发展经济并支持经济国际化,因而距离西方国家金融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远。由于实行计划金融体系,银行缺乏竞争、远离市场,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的流向和流量;金融教育和创新极端落后,严重缺乏通晓市场化和国际化金融运作的专业人才。低水平的金融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短板。“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这期间是全球金融最快的发展期,当然竞赛的胜负是必然的。


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

苏东剧变后,长期强调与西方“平行和对立”的苏联计划经济、金融体系基本瘫痪,形成银行的“真空期”。笔者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访问过原东欧的一家银行,那家银行正被欧洲的一家银行“一帮一”援助。在银行每位高管身边和部门身边都有一位来自欧洲银行的顾问,当与东欧的银行家交流时,才知道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银行完全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就像大脑被“格式化”一样。那时我们才深刻理解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深刻意义,以及中国商业银行渐进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深刻意义。

在转型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制度发展的框架中,都存在从计划到市场、从国有到私有的过渡问题,金融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任何国家的金融改革都没有普遍的现成的模式可循,同一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金融改革方式也要作相应调整。历史的自然进程未必在设计者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俄罗斯是一个如同它的国徽双头鹰一样复杂的国家。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推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企图改革市场经济,认为渐进改革不适应苏联国情,原计划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将阻碍市场化改革,在经济改革不顺利时想用政治改革来推进市场化进程,却瓦解了苏联国家认同的基础,还缺乏对激进改革后果的预判,缺乏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忽略改革的先后顺序。

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使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因素,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外部条件不具备进行金融改革的时期激进推进,还会酿成巨大金融风险。此外,金融改革必须和其它经济和监管领域的改革配套进行。经济转型期过度放任自流,缺乏金融监管能力,缺乏公共参与和市场约束,可能导致社会经济、金融的震荡和危机。

苏联和俄罗斯的金融改革过程,从早期漠视金融规律到后期漠视金融风险,看来是对立的两级,其实质都是缺乏对金融的本质的深刻理解,才导致一错再错、大错特错,其付出的沉重代价,得到的沉痛教训,将永远成为转型国家金融改革的生动案例。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3-07-18/96955.html,文章来源:王者荣耀,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