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派

跨境派

跨境派,专注跨境行业新闻资讯、跨境电商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电商 > 告别2022、迎接2023的49个答案

告别2022、迎接2023的49个答案

时间:2022-12-31 10:09:52 来源:王者荣耀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标签: 答案  迎接  告别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虎嗅注:跟2022最好的告别方式就是,势不可当地拥抱2023。

与奥密克戎的缠斗是2022年的宏大叙事,从此起彼伏到最后一个月的排山倒海。严格地封控、突然地放开,一瞬间完成了历史的转变。

可能没有哪个年份像2022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重大的剧变,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集体回忆和伤痛。以至于我们如此急切地想跟2022说再见,如此殷切地渴望2023年的到来。

我们此时正站在疫情三年来最大转变的漩涡中心,全国各地陆续迎来大面积感染,我们顶着咳嗽、发烧、咽痛……告别2022,迎接2023,迎接新生。

很难说2023年迎接我们的是美好,但人总是要有奔头的。每年此时,复盘和展望是虎嗅的传统,此文乃第一篇。

编辑|刘小芹、刘幸琳、王子中
头图|Pixabay

2022年,极为漫长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见证了金融和经济的风云变幻,在时势的漩涡里奋力地挣扎求生。以前总有读者笑说“虎嗅爱写寒冬”,而现在,寒冬切切实实地砸在了每一个人的头上。

好在,它终于要过去了。

所有人都在期盼的2023年,将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我们真的会迎来全面复苏的春天么?假如复苏机会来临,行业和公司都已经准备好了吗?

越是身处剧变之中,冷静的思考就越可贵,在这个2022年接近尾声的时刻,我们邀请了49位虎嗅作者,就以下三个问题认真聊了聊:

1. 目前所在的行业是什么?

2. 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

3. 推荐一家你认为被低估的公司,并说明原因。

有人坚定看好新能源大赛道,认为新能源、智能化带来的产业重构将是汽车行业的机会;也有人预测芯片和电池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依然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汽⻋是链条⻓、触手多的产业。被低估的公司,由此对应分布各条赛道。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处在巨大增⻓势能的行业,站在趋势上的所有人总是被低估的。即便是明星公司,比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是‘好像有泡沫,但是再高也不为过’,产业链也是如此。” ——autocarweekly主笔 杨婧一

“2023年到2025年,确实会是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的时代,但这三年也即将迎来洗牌,到2022年底月交付量还上不了四位数的企业恐怕要迎来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咸鱼翻身,那么如何体面地退场恐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聪明的小四轮儿”

医疗科技,特别是mRNA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位关注投资的虎嗅作者认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除了头部机构,一定是专注于科技&医疗某一赛道的小而美的机构。

“通过新冠疫情,大家对mRNA疫苗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修改疫苗设计只需要在电脑上操作,而且产能几乎不受限,mRNA疫苗是未来人类对付新冠未来变种的有力武器。只要监管部门审批速度足够快,mRNA疫苗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付新冠变种。” ——金捷幡

多位虎嗅作者预测2023年消费市场将迎来复苏,旅游板块、民航市场将重回正轨;那些深耕技术的公司,将终于熬到发展的春天。

2023年,各个行业会发生什么?所有人都在忐忑不安地猜测着。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一年,但至少,它是有目标、有盼头、也有着勃发的生机的一年。

1. 杨婧一(autocarweekly主笔)

2022年,我依然在汽⻋行业。

如果要谈未来汽⻋最大的机会,不妨先审视现在的处境和趋势。今年又是⻛大雨大的一年,汽⻋一度受到不小冲击,但是靠着产业趋势大力苟住。

今年截至11月,汽⻋总体零售1862万,微增1.5%,整体体量将和前些年⻬平在2000万出头。盘子就是这么个盘子。但是里面有两个突出的现象:

第一,其中超过500万是新能源,渗透率近27%。去年是17%,再前一年不足6%,年均挺进10个百分点,挺到明年甚至补贴取消,说明新能源从一个需要拄拐的残疾趋势,变得不可阻挡。

对比就会发现,燃油⻋受到挤压非常明确,边缘的合资品牌甚至开始被挤出中国市场。

接下来最主要的趋势,是伴随持续动力切换的结构调整,新能源⻋进一步向大众的A级、B级市场渗透,向三四线城市和下沉市场渗透,还有更多元的改善性需求带来的增⻓。

第二,对比发现同期总体生产已经超过2123万,净增接近15%。刨去可能的库存,增量在于出口。 今年1-11月我国汽⻋出口298万,超过54%的增⻓,占到总量的10%。

这个数字内含外企的中产外销,但是中国⻋企是增⻓的主要驱动,新能源是突出的增⻓亮点,成为它们的增⻓引擎。

机会,一定是和趋势站在一起的。所以汽⻋最为可⻅的两个机会,一是新能源,二是出口。

细分来看,围绕新能源汽⻋,代际比较清晰,可以展开多条万亿赛道,每一条赛道都是巨大的机会。

替代性增⻓机会是一定的,从电池到电驱系统。拿电池来说,今天全球前十的电池企业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几乎全部上市。

同时,伴随新能源、智能化带来产业重构是更大的机会。每一个领域内含多重创新,比如自动驾驶,引入大算力芯片、算法、感知硬件;智能座舱,引入新的系统底座、新的交互设备和软件生态;就连零部件,可以投影的智能激光⻋灯,也是很大的机会。

再比如生产工艺和工业革命。今年在生产方面一项蓬勃的商业化技术创新是一体化压铸,带动大压铸机增⻓。

新能源智能汽⻋集成广泛的先进技术,先进性在于某些技术和方案尚且看不到终局在哪里。比如电池,近些年通过CTC提升集成度,从而提升密度,也有不同化学方案降本增效;同时氢能也没有被彻底放弃,在同步研究。机会难言大小,只能说在可预⻅的未来最确定的机会是眼前这些。

而围绕出口,除了新的市场,包括欧洲、东南亚、南美,也会带动广泛的产业链。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由于中国汽⻋出口上升太快,运装船的均价一下从1万美元/天涨到6.5万美元/天。

汽⻋是链条⻓、触手多的产业。被低估的公司,由此对应分布各条赛道。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处在巨大增⻓势能的行业,站在趋势上的所有人总是被低估的。即便是明星公司,比如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是“好像有泡沫,但是再高也不为过”,产业链也是如此。

很幸运,这么朝阳的产业属实不多。

非要点名的话,最被低估的一定是集成所有赛道潜力的整⻋,具体到企业我认为是蔚来和小鹏。两家企业都站在趋势上,并且大力投资押注技术和创新机会。

2. 宁宇

2022年底防疫政策进行了调整,这意味着我们即将面对3年以来最大的环境变化。相对于个体面对开放之后的狂欢,产业侧更需要冷静理性地看待新形势和新机遇。

最近几年我主要在ToB数字化领域做咨询服务,对这一领域在2023年的总体判断是:产业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即将发生质变,曾经的优胜者可能因为惯性而归于平淡,短短一年时间里,新的王者未必能出现,但优秀的小公司们会脱颖而出。

利用产业政策拉动发展,一方面是政府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发展产业的成功经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进程,3年来与数字化有关的产业政策频出,既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在试图推进产业互联网快速成长。不少从业者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分析政策寻找商机,顺应国家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从中获益。

3年以来,我们已经渐渐适应了,被政府层面推出的政策牵引着往前走。然而当时间走到2022年底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依托宏观政策发展的模式,在落地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国家政策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费心费力却不讨好的状态,已经引起各方的反思:适度地引导没问题,但如果长时间强行干预发展,就容易适得其反。

随着年底疫情防控方式的调整,市场逐渐恢复活力,预计产业政策方面会因势利导,逐渐向企业释放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依附政策的企业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而那些深耕技术,等待厚积薄发的,则是终于熬到了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数字化一直试图从ToC走向ToB,但无论是民资背景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国资麾下的行业巨头,数字化的供给侧都没能探索出成功之路。需求侧这边呢?虽然有些政务数字化和实体企业数字化的成功案例,但难以复制和推广;甚至有的到关键时刻完全不能发挥作用,贻笑大方。

ToB的数字化原本该由小规模的能力碎片组成,在以往高举高打、大厂当道的格局下,小碎片们只有与大厂商合作才有项目机会;而合作又会被欺负,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

总体来说, 2023年的产业赛道中,笃信“大力出奇迹”的巨无霸们风光不再,小而美的机会反而会真正到来。

3. “聪明的小四轮儿”

我从2019年开始投身新能源汽车行业,兜兜转转也做过两家新势力品牌的岗位,有产品研发也有运营岗位,可以说基本上对这个行业算是有了一点浅薄的理解。从我的角度来看,2023年到2025年,确实会是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的时代,但这三年也即将迎来洗牌,到2022年底月交付量还上不了四位数的企业恐怕要迎来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咸鱼翻身,那么如何体面地退场恐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说,在智能化方面,2023年可能会迎来一个暂时的“成熟”时间,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方面基本上已经不太能压榨出能够解决用户或者营销痛点的体验迭代,更可能的是进入到汽车行业喜闻乐见的降本阶段,各家Tier1/2需要拿出来更有价格竞争力的座舱和智驾产品。

如果点一家公司名字的话,我想推荐大家关注大疆车载,这家公司的技术路线决定了在这个时代的优势。而主机厂这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两家的发展,一个是蔚来,另外一个是小米。

先说说蔚来。其实今天回顾一下,蔚来是少见的证明了自己品牌拉动力的企业,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来看,品牌站住了以后从高往低打会比较容易,所以2023年在国内发布的Alps品牌很有可能搅动20万~30万这个阶段的市场,甚至有可能因为品牌好感的原因使得一部分15万~20万价位段的潜客尝试踮起脚尖。

小米其实有一点像特斯拉的路线,雷军个人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内的巨大成功有可能在这个目标市场客群中提前占领用户心智,毕竟ADUI骂的人多,有一个原因也是用的人多,对不对?小米在产品策略上有两个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一个是锚定到20万+这个价位段,给自己下探的空间,而不是上来就和Redmi一样号称性价比守门员;另一个就是及时放弃自研智能驾驶这个吞金大户,找到有能力的合作伙伴直接集成上车。

4. 周远征(征探财经、车圈能见度创始人)

非常看好新能源大赛道,这是国内未来经济二十年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赛道,我甚至认为没有之一。新能源大赛道中除了光伏、风电、氢能之外,新能源汽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22年还未结束,全年数据尚未出来。但是,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的渗透远远超出了之前大多数人的预测。

对于极少数已经准备好的人而言,这个渗透度在预料之中。据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35.9%,较2021年11月19.9%的渗透率提升16个百分点;1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6.3%,较2021年11月20.8%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这个渗透度,比较接近王传福在2021年11月作出的一个预判。他预测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超过35%。

2021年初,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只有5%~6%,两年时间增长近30%的渗透率,这在人类汽车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023年,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减弱,拉动消费尤其是拉动汽车消费的举措可能会进一步出台并落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显然会进一步提升。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隐患。比如,芯片的短缺、电池原材料的疯狂上涨。汽车芯片对于汽车业的影响,从未有现在这样重要。不完全统计,2020年芯片短缺以来,全球因为芯片问题导致减产1500万辆,国内包括汽车新势力在内的车企,为了抢芯片牺牲了利润,牺牲利润之后,新势力车企流血上市,扭亏也遥遥无期。同样由于锂等原材料的疯狂上涨,新能源汽车也苦不堪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2023年芯片和电池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依然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企要想在市场份额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因此,我认为新能源车企在2023年会出现更多像威马汽车这样裁员降薪的亏损企业,大浪淘沙的过程也会加速。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不会减弱,明年大概率渗透度会超过40%。

当然,即使渗透度到了40%,依然留下了传统汽车的空间。这几年,传统汽车企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中国汽车产能世界最大,产能利用率不高是汽车业被诟病的一个重要点。而在新能源汽车疯狂扩张产能的时候,传统车企的产能也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我相信明年汽车业在拉动内需的各种举措落地后,能够获得一个好年头。这几年对于许多行业来说,确实太苦了。

5. 李博源(自由职业者)

汽车产业链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降低制造工艺的成本,比如提升一体压铸的技术,以及其它汽车制造工艺完整流程升级与整合。

结合中国老龄化现状、速度、以及70、80后的规模、人群对财富持有情况,我认为被低估的一家企业是存在于养老产业中的,在老年人穿戴设备、远程医疗两个子领域。

6. 陆树燊(行者慎思科技创始人)

我长期在互联网行业做产品创新的实践和研究,也为一些科技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的咨询和业务辅导。

互联网在过去几年跌落神坛,行业内普遍创新乏力,而政策层面和公众舆论也充满轻视和责难。追根溯源,这不排除中美贸易战之下芯片等“卡脖子”领域转移了注意力、国内政策调整引发互联网企业资本寒冬等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去十几年来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过大地提前消耗公众期待,应用和业务赶不上造概念的水平。

大约在2015年之后,互联网行业的热点从VR、AI、区块链、物联网、P2P、SaaS、数字化、私域、直播、元宇宙……轮番切换。人们甚至在真正了解一个概念之前,就被新的一波概念吸引走了,大量的概念被提前消费、夸大宣传,让用户兴尽而来、败兴而归。

上面提到的除了P2P、私域、直播带货等商业贸易向的热点,其他的科技热点实际上至今都未有足够成熟的落地应用,也并未完成市场教育和普及。

这些也正是我认为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所在。正如这两年最热的元宇宙概念所描绘的一样,未来会有一个包罗万象、无所不能的虚拟世界、虚拟生态,而这个生态需要的各种技术目前正处于逐步成熟的过程,市场预期和市场教育在过去几年也已经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几年,工业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物联网、VR/AR、AIGC都会是比较有机会的领域,而区块链/Web3、元宇宙虽然在未来几年不可能马上完全落地普及,但也必定会有一些具体的应用出现。

关于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声网。声网曾经在clubhouse大火之时广受关注,由于国内在线教育市场的萎缩,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加上中概股众所周知的大跌,目前其在资本市场关注度比较有限,在公众领域的知名度更是微小。但是随着疫情常态化时代的到来,线上生态的进一步繁荣必然需要好的基础设施,像声网这样的基础设施将会重新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元宇宙终将到来,这个过程中像声网之类的好的技术支持服务会至关重要,所以与其说我推荐这个公司,不如说,我想强调这一类的产品和企业都会有更大的机会。

7. 郭华

未来几年数字三农行业最大的机会还是面向政府的产业大脑/三农大数据项目。

关于被低估的公司,我难以确定,因为三农toG这个行业,四分政府关系、三分销售、三分产品,创始人的背景与关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些事情又不在明面上,所以市场碎片化严重,没有标准化的巨头,也很难看出哪家被低估了。

8. 张丽娟

媒体基本已成定量,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一级市场,当下正是一个剧变的节点时刻,包括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本身募资、投资等变化,互联网、消费等赛道和科技、医疗等赛道的此消彼长等等,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除了头部机构,一定是专注于科技&医疗某一赛道的小而美的机构。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倒不太好说具体哪家,但我能说下两类:

一类是被低估的专业类的机构,类似于投芯片的中芯聚源、韦豪创新、武岳峰科创这样的专业机构,正在逐步登上投资舞台的C位;还有之前默默耕耘在能源、医疗等领域的机构,从各个专业的机构考核指标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

一类是被列入清单的企业,可能之前行业里面的人知道其重要性,但这些更多是ToB的企业,只被业内知道,无论是之前的还是现在新增的,越来越量化,越来越精准的各种限制规定也使得更多的企业被人所广为熟知,也给了更多产业前进的方向,当然,这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危中有机,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至于更具象的,我接触更多的都是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就是九死一生,还在各种渡劫中,暂时也称不上被低估。

9. 王昕

2022年,备受人们关注的5G,终于在全球多变、复杂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下,顺坡下驴,摆脱了其身上一直以来背负的“偶像包袱”,进入相对健康的发展节奏。

我认为“个人通信企业化”、“企业通信个性化”是行业发展的两大机会。

我认为通信行业被低估的一家公司是中国海底电缆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底电缆”)。即便在通信行业内,知道这家公司的人并不算多,但中国海底电缆有着“光荣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

这家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参与过中日首条海底电缆建设,数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海洋通信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深蓝色的大海深处藏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广阔商机,除了传统的海底光缆建设,与通信、安全、能源等相关的海量业务需求正在蓬勃兴起,这是一个真正的“蓝海”市场。

10. 郝晓茹

我目前在一家AI创业公司,算是人工智能行业。最近的ChatGPT和AI绘画已经展示了AI的潜能,未来最大的机会是能帮人做很多事情的(新一代)数字助理。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B站(以目前的市值看),因为B站上有很多有趣的人,而且主要是年轻人,未来属于年轻人。

11. JasonLee(iPollo COO )

我现在从事web3行业,我认为行业最大的机会是metaverse的基建,AIGC、实时渲染等细分方向。

最被低估的是以太坊,以太坊所代表的公链是元宇宙最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未来几年将有数以亿计的新增用户接触并使用以太坊上的产品,2022年又是加密资产被低估的熊市。3年后以太坊生态成长叠加资产估值增长,会带来价格上的戴维斯双击。

12. 李书航(“航通社”作者)

目前所在行业是协作工具类应用,Notion 等知识库产品、Figma 和各种在线文档、Slack/Discord 等基于聊天的交互,是近几年我们熟知的工具创新。今年,上述产品在疫情背景下继续大显神通,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具想要“重新发明”我们熟悉的做某些事情的方式,比如 Hey 邮箱和 Arc 浏览器。

相比芯片等“基础层面”创新,中国人挺擅长做工具这种“应用层面”的创新,比如茄子快传、美图秀秀、ES文件管理器这些,但今年的流行工具们跟中国的关系不大。

在“裁员”“寒冬”背景下你以为投资都收缩了,但这些花哨的应用是例外。尤其是当我看到 Arc 的时候,更感觉到怪异:动画做得好,Mac 专属,一堆焚香沐浴一样的使用规则,神秘的下蛋邀请制,就给它赚来 Product Hunt 上的大曝光,一堆主流媒体夸奖和 Hacker News 上的长篇讨论。我相信没有中国开发者创造的工具能有如此的好运气,特别是还会有人对所谓“国家安全”问题吹毛求疵。

但更多获得关注乃至融资的工具是有共同的优点的。它们都把付费点建立在与他人共同使用产品的情景下。上一代的dropbox/evernote有协作上的付费点,但对最终用户吸引力不强,不是主要付费点。回想当年支付宝滴滴都想做社交的时候,工具急需打通人际连接,因为害怕用户用完即走。现在这些工具不仅有产品内部的关系链,而且关系本身就是吸引用户付费的地方,确实也是比较金贵的一种能力。这就是它们无需什么都做,就能合理转向平台化的起点。

aigc小工具开发商中点两个名:写作猫(文本创作)和佐糖(修图),不是因为做得最好而是因为比较典型。在模型开源,算力可预期,练了就出成果的前提下,找个方向去炼丹,然后包装为APP,按次收费就完事了。这种流程化的工具开发和制作国人都比较在行,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可以产生现金流。这不一定会诞生什么“伟大的公司”,却可以证明小本经营也能活过冬天。

13. 田黄

我目前在智能家居、数字创意和军民融合行业有一些小投资与项目合作。

相比较而言,数字创意赛道面向C端市场,受众面广,仍然具备较好的增长潜力,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平台生态下,流量平台通过自研数字创意工具软件打造闭环的内容创作生态所形成的壁垒,对第三方数字创意工具软件获得新增用户造成了一定的门槛。

我认为数字创意工具行业未来最大的机会是出海,为中国平台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积极参与海外平台生态的建设,乃至利用自己的独特产品优势去聚合流量,打造新的流量生态应用场景,成为新的应用场景的引领者。

14. 叶水送

我是杭州深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科研服务和科技知识服务。我们所在的行业未来最大的机会是:打破行业信息之间的壁垒,将前沿科技产业的上下游信息连通起来。

被低估的公司:AMiner。AMiner是一个AI赋能科技情报挖掘平台,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研发,目前已成为学术搜索和社会网络挖掘研究的重要数据和实验平台。

15. hardy

内容安全审核行业的机会点:

  • AI等技术的成熟,在内容审核方面的不断应用;

  • 政府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城市等项目,内容安全都是重要一环;

  • 稳定(硬的经济环境,软的舆论等)依然比之前更重要。

这个行业最牛逼的公司应当属于字节、快手、B站,它们自己有最牛逼的技术,有大量的数据沉淀,有执行力牛逼的内部组织效能,可是内容审核又是它们的核心资产,不会对外输出,即便把一些能力拿出来包装一下做To B的生意也是很边缘的业务(网易易盾)。

所以在这个行业活跃的基本上都是一般中等厂商,小的厂商也不太会有这个需求,有机会的公司是蜜度。

16. 乔辉

新闻行业未来几年会怎样?看不清楚,走走看。目前关注的科学领域,有些核聚变公司可能被低估,比如天沃科技。

17. 和阳

企业培训行业未来几年的机会在于技术突破,大幅改善线上培训体验。

被低估的公司是蔚来汽车,理解不了什么叫“智能电动车”的人,才会去长期持有比亚迪。

18. 金捷幡

我目前从事投资行业,专注在高科技领域。我认为目前医疗科技正处在从传统模拟向数字技术飞跃的前夜,mRNA技术是其中的领先代表。

通过新冠疫情,大家对mRNA疫苗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修改疫苗设计只需要在电脑上操作,而且产能几乎不受限,mRNA疫苗是未来人类对付新冠未来变种的有力武器。只要监管部门审批速度足够快,mRNA疫苗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付新冠变种。BioNTech公司(BNTX)和辉瑞合作的二价疫苗,在真实世界针对变种频繁的奥密克戎已有30%~50%的有效率。虽然看起来不够高,但未来如果可以快速更新三价四价疫苗,效果预计可以更好。

此外,BNTX有超过30个研发管线在进行中,产品涉及黑色素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艾滋病及流感等大量疑难病症,一旦上市潜力无穷。BNTX目前市盈率只有4倍,低于竞争对手Moderna(MRNA)的6倍。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BNTX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比Moderna更受欢迎。

19. 徐瑞呈(Richer有话说)

我目前从事股权投资以及创业生态构建,关注出海全球化方向的文娱、消费、企业服务赛道。

在行业逻辑角度上,或者我们说用一些“风口”、“场景”的横向角度来分析,践行的思路有两个,而这两点是我们在不同赛道寻找项目的共同联系,也在与很多行业前辈的交流中获得了印证。

第一个思路是Remote life,也就是远程生活。硅谷已经有许多大企业同意员工短期甚至永久远程工作,远程的协同办公、远程招聘,是过去一年增长较快的一个赛道。而从内到外,远程的客户服务、履约交付、甚至远程部署能力,也成为了企业必须。

更多的生活工作模式在变化,会变成未来的常态,而远程生活不论是App、SaaS、元宇宙,甚至品牌、消费品都有可能冒出来一些很成功的企业,这里面的想象力,又岂止“线上化”一个词这么简单。

第二个思路是Creator Economy。这首先的就是KOL和网红经济,这一点说得太多了我就不多写了。当然TikTok等平台的短视频角度诞生了大量的Creator。而我们所观察到,需要重视的Creator可能不局限于网络红人,更多的包括从内容或品牌的创造者,到百行百业的创造者,甚至到AI产生的内容。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硅谷大量在美国二级市场下调中被影响的SaaS企业,比如Salesforce、Box、Snowflake等等。这些SaaS企业都保留了健康的现金流,而且海外SaaS市场我们仍旧长期看好。市场大环境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未来3年~4年这些企业会有稳健的市值恢复。

20. 徐子钧

CVC新势力崛起下,未来私募股权投资的机会在于资本和产业的结合。最近几年以腾讯、小米、华为、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创投新势力纷纷下场,直接带订单入场,显然更受企业青睐。有的项目更是直接清退财务投资人,产业资本独家投资。

但是引入产业资本也有弊端,产业资本过于强势把创始团队踢出局的案例并不少见,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在产业资本加持和公司决策发展的独立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所以,财务投资人并不会被挤出市场。相反,能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产业赋能、提供专业投后管理的财务投资人更具竞争力。

未来要积极拥抱产业投资,一是向产业资本转型,积累产业资源,引进有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打破和产业资本的边界;二是和产业资本合作,财务投资人项目资源和投资经验更丰富,产业资本深谙行业市场,强强联合成立投资基金,或者通过“承包CVC”等创新模式,充分融合产业和资本。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中远海控,PB仅0.78,价值严重低估。破净一般出现在重资产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夕阳产业、要么成长性一般、资产负债率极高、或者面临大幅坏账。而中远海控盈利能力并没有问题,营收、净利润都倍数高速增长,且远高于行业均值。

从所处行业看,历史上集运行业平均PB最低也没破1,当前行业平均PB为1.76。而作为行业龙头,中远海控却A股和港股均破净,PB分别为0.78和0.52,跌破十年来历史低位,在行业内倒数,跌出破产股的水平,近十年来首次大幅度低于行业均值。PE、PS更是数倍低于行业均值。

中远海控走势疲软的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市场预期航运行业周期见顶,明年业绩面临下滑;二是2021年的分红比例不及预期。

21. 关宇

我目前从事民航业,确切说是观察民航、理解民航、批评民航。

对于中国民航来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始于2019年12月,卒于2022年12月,这三年,中国民航三大航司日亏一亿,大量人员流失,损失惨重。但如今,“新十条”落地后,民航市场进入高速复苏的快车道,加上“行程卡”的下线,旅客整体出行意愿空前高涨。

航空市场各主要指标环比全部高升,十余家千万级机场客运航班环比倍增,春运机票预定增八倍。

12月12日,国内千万级机场客运航班量环比上周同期均呈增长态势,其中14家千万级机场涨幅超过100%。


至于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吉祥航空”,原因如下:

吉祥航空立足上海,虽属于民营航空公司,却处在中国民营航司的第一梯队。疫情三年没有像其他国资背景企业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全靠自身经营能力生存,能做到这一点极为不易。

放眼国内民营航空,只有吉祥航空购买了宽体客机并运营远赴欧洲的洲际航线,说明吉祥航空有强烈的扩张欲,并且有能力将之实现,而其首条洲际航线开航即稳定盈利。

吉祥航空首条洲际航线上海-赫尔辛基于2019年开航,这条航线芬兰航空已经稳定运营多年,通常来说会产生激烈竞争,吉祥航空却寻找芬兰航空签署航线联营合作协议共同经营,说明吉祥航空拥有合作伙永续经营的能力及眼光。

对待公众和舆论,其他航司归属“宣传部”负责,而吉祥航空按照商业品牌规则设立“品牌部”,2020年又成立“消费者体验部”,把航空运输依照服务产品来开发;对于舆情事件秉持坦诚公开的原则,与媒体保持沟通,这一点上,国内其他航司多数只能望其项背。

吉祥航空已经获批多条远赴欧洲的洲际航线,待市场条件恢复,将陆续开航,未来吉祥航空会成长为辐射国际及地区的中等规模的航空公司。

从乘坐体验上说,吉祥航空是一个视觉系航司,飞机涂装、客舱内饰、制服、餐具都有整体设计,可以说在国内为数不多气质洋气的航空公司,属于航空公司界“小而美”的典范。

22. 周海涛

疫情防控期结束后,国内旅游市场将会迎来快速的恢复,旅游相关企业也将在苦熬三年之后等来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周末短途度假需求、节假日跨省长途旅行需求等都将得到释放,未来一年将会是国内业务板块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两到三年,出境游市场也将重回正轨,届时旅游行业繁荣程度有望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企业业绩将会超越疫情前,未来可期。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过去三年是前所未遇的低谷期,每一家熬过寒冬的企业都具备自己的独特优势领域和能力,从表现出的抗压能力以及业务恢复能力来看,同程旅行的业务布局优势及业绩表现超出了行业的预期。从营收结构上,同程旅行主要由交通预订、住宿预订和其他收入三部分构成,其中交通预订除机票外,火车票、汽车票等产品占据重要位置,这两者属于出行的刚性需求,特别是在下沉市场,虽利润不高,但却是引流和留住用户的重要业务。同程旅行的另一业务板块住宿业务也实现了快速的恢复。

23. 毛琳

目前从事本地生活数字化行业。32万、93.5万、49.5万,这三个数字分别是2020年,2021年,2022年(截止11月28日)餐饮门店注销数,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互联网摧枯拉朽“颠覆”线下的当下,互联式的魔力似乎失效了。

本地生活领域是一块鸡肋,毛利极低,作业极复杂,发展极缓,但天花板极高,无数的巨头赤膊拼杀但最终都折戟沉沙。比如,除了扫码点餐,互联网10年都没能改变本地生活;比如,阿里、百度、腾讯、字节都曾在这个行业投入百亿,但仍落败;比如,行业19万亿规模,天花板极高,但除了美团,似乎其他公司都很小。

但2022年本地生活领域战火再起,字节跳动裹挟6亿DAU和平台势能入局,美团防守,字节进攻,阿里虎视眈眈,这是本地生活史上最大的确定性变化。同时,数万家SaaS、MCN、代运营公司在B端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且有了十亿估值的独角兽出现。

未来行业的机会有:

(1)服务连锁商家、同时具备研发和运营方案的To B公司。本地生活中,只做团购业务的To B公司非死不可,只做单一区域业务的公司非死不可,只做夫妻老婆店的公司非死不可,只做SaaS业务的公司长不大。

(2)同时连接B端获得流量,和连接C端变现的公司。本地生活面临和平台的相爱相杀,一如淘宝不允许美丽说、蘑菇街由巨木成长为森林,本地生活在巨头的阴影下破局,就是建立自己的护城河,通过B端来获取用户,再用获取到的用户进行后链路变现,一如美国的千亿美金独角兽stripe一样。中国的平台巨头垄断了C端用户的迁移和收割,对于To B公司来说,在用户预订、支付、留存环节进行后链路变现无疑同样具有极大的机会。

(3)在垂直行业或垂直场景深度数字化的公司。非餐业务低频高价,餐饮业务高频低价,在垂直人群或低频高价的垂直行业深度挖掘行业痛点,建立自己护城河的公司拥有巨大的机会,本地生活是啃甘蔗业务,这事儿互联网公司干不了,也受不了这脏活累活,也理解不了这其中的复杂性,本地生活To B公司只要深挖行业解决方案,把壁垒建深建厚,行业很容易形成寡头。

24. 薛洪言

我目前在一家金融服务机构从事研究工作,这两年行业变化很快,我的研究方向也从前些年的P2P、区块链、消费金融逐步转向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

在我看来,财富管理是未来十年金融行业中最具前景和潜力的细分赛道。一方面,居民的财富管理可挖潜空间很大,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已基本走过住房购置高峰期,正进入财富配置黄金阶段,潜在需求很大。

另一方面,为适配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金融体系正在加速深化改革,资本市场迎来发展机遇,股权投融资活跃度预计持续提升,叠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为居民财富从房产向股权的转移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条件。站在现在看未来,大财富管理赛道刚刚起步。

具体到公司层面,我个人比较看好中金公司。先看所处行业赛道。当前,随着疫情、地产、全球流动性等几大压制因素相继出现拐点,资本市场已迎来牛熊拐点,券商板块被称作“增强版指数”,历史上历次牛市启动初期,券商总是表现最好的板块之一。此外,券商板块不仅短期基本面迎来拐点,还受益于个人养老金入市、注册制放开、直接融资扩容、居民财富房转股等长期逻辑支撑,2023年的弹性空间大,值得期待。

从公司层面来看,中金公司以投行业务见长,将显著受益于全面注册制的放开。从时间节点看,全面注册制大概率于2023年推出,并有望成为主导2023年券商行情的主线逻辑,中金公司作为投行业务龙头将显著受益。

25. 周掌柜

咨询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在于中国战略咨询替代美国公司,以及中国的兰德智库型政策咨询机构崛起。

我认为智能手机行业的vivo被低估了,虽然已经连续几个季度中国销量第一,但高端突破很低调推动,我感觉2023年可能成为华为后高端机新霸主,接近藏不住了。原因一是vivo借鉴苹果、华为投入很多底层技术,带来影像能力大爆发,二是消费电子底子好,经营稳健,全球布局。

26. 张楠

目前我在一家专注一级市场的老牌财经媒体。如果说我所在行业的“机会”,可能有两方面,一个是媒体本身是不是还有机会,第二个是经历过2021年代的高潮和2022年骤然的低迷,一级市场还有哪些机会。

关于财经媒体本身的机会,我认为虽然渠道有变,但核心能力没什么变化:获取独家信息、讲吸引人的故事等等。

关于一级市场的机会,我认为从来就没什么所谓的机会,我们目前看到的所有在一级市场短时间就爆火的行业,我认为都是被有计划地推动的,背后可能只是YC红杉这些机构的判断,而我们见过那么多成功的故事,靠运气、靠眼光、靠资本都是一时的,重要还是你有没有信仰而已。

被低估的公司太多了,尤其一级市场流动性差,今年整体政治、货币政策又造成大量的公司估值下降,平均可能下降了50%,连此前在一级市场非常受追捧,又没有太多融资需求的比如Stripe、Canva都主动降低了估值,所以如果宏观一点看,现在是整体性的低估,就像你在熊市底部买啥都是赚,无非是赚多赚少一样。

具体到公司,我自己主要投资二级市场,我更好看已经被验证行业的个中翘楚,比如受疫情影响的免税龙头中国中免;再比如中国新能源的龙头比亚迪,从王传福个人,再到比亚迪新能源车的质量以及产业链完备度,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最后还有腾讯,跟着段SIR抄了好几次底,就是不信邪。

27. 青野

我在银行业做宏观研究,以前服务资产管理,现在服务金融市场,属于一个既得看见银行,又看得见市场的地方。

众所周知,银行是一个已然挥别黄金时代的传统周期性行业。从宏观环境讲,近些年监管层越来越强调银行业的宏观功能性,注重纠正金融-实体的失衡和监管套利现象,在政策导向上无论是“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还是“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都体现为银行业整体净息差的下降,银行牌照的“躺赢”价值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银行业多年以来累积的存量风险也在近期密集暴露:第一是表内的地产敞口风险,第二是表外的资管业务风险,二者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和前许多年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相关。需要理解,银行体系本身是一个由巨大惯性推动的体制,经由规模效应放大的不仅是利润,也是如影随形的结构扭曲,进而把“金融加速器”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安全发展”的新框架下,监管对银行业态的重塑有很强的决心。

在这样一个外部压力很强的行业中,发掘未来几年的机遇要经历三个层次的思考:

第一是对行业趋势怀有清醒的认知。个人猜想,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可能是形成一套类似德国金融模式中大中小分工明确的银行体系,那么将有相当一部分银行逐步回归公共属性,一窝蜂的业务模式、存量竞争都可能渐渐消失。而从宏观上说,增长中枢的下移和利率中枢的下降,对于银行业来说,低息差、低盈利将是主流趋势。

第二是对经济周期抱有回暖的期待。尤其是2023年中国经济解除疫情压抑后的复苏,对周期性行业而言是最大的宏观机会,也是试水新业务、新增长点的最好时机。我相信届时,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将成为银行能否轻装上阵的核心因素。

第三是寻找细节的亮点和突破。要克服“体制的惯性”可以有很多抓手:靠宏观前瞻、靠风控、靠多元协同、靠科技、靠年轻化的执行团队……这些特征未必会集中于一身,但我相信这将使得银行这条拥挤且同质传统赛道自下而上地走向差异化。

如此筛选出来,在行业中推出一家的公司便是宁波银行。相对意义上不能算是被低估的银行,二级市场给的PB行业最高,但在2022年下半年显然也没有逃过市场对整体行业的不信任通杀。不过看向未来,它在经营上兼具以上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而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其天然优势在于深耕于改革开放后“府强民富”和“共同富裕”的前沿区域,在本地有广泛的认可和联系,这都将是它不可替代的护城河,在一片红海里,尚能予以青睐。

28. 王根旺(家办新智点)

随着“一把梭哈”投资模式的终结,越来越多的超高净值人士意识到风险分散和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而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超高净值人士需要内置或者外包的家族办公室。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满帮集团,基于近期宏观层面利好以及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作为行业龙头,满帮将迎来基本面的好转。首先,疫情防控政策变化推进货运流量复苏,满帮将受益于货运流量的逐步回暖。其次,公司作为在美上市的数字货运平台,近期迎来多个宏观层面利好,比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数字化物流转型的重要性,而PCAOB公告撤销2021年所做出的“三年不能提供审计底稿即退市”决定,短期消除了中概股退市风险。

29. 底层观察家

我认为国内互联网行业最被低估的公司是拼多多。

一开始我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比较有潜力的互联网水下小公司,想了一圈答案是:没有,起码我不知道。 2020年我看了接近1年互联网,希望找到潜在的新星,结果是没找到,最近两年没看一级市场。

虽然拼多多已经是上市公司,其价值也已经被很多人认知,但是我仍然认为其被显著低估了。

首先是一个mindset的问题,多数人质疑拼多多,无非是担心其过于依赖黄峥和阿布等核心管理层的智慧,决策错误的风险太大,且有管理层不能履职的风险。实际上,这一mindset有重大问题。错误的决策,也比永远不决策等死强一万倍。很多大企业,看起来已经不再依赖核心人员,实现机制化,但其实已经根本已经没有在做真正的决策,不决策,当然看起来就少犯错。

拼多多的可贵之处在于,管理层敢于做真决策,然后坚定执行。因为拼多多团队小、执行力强,决策错了也不要紧,有快速转向纠错能力。一个坚强有力的管理层可以保证企业近5年的盈利。

其次,拼多多本身的价值,很多文章已经反复说过。我想再重复的点是,优秀的企业一定要学会简化。拼多多的简化,体现在其app的极简,体现在商家流程的极简,也体现在其战略的极简,和内部KPI的极简。太复杂的活动玩法,太复杂的员工考核指标,只会把人绕晕。而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制造很多太复杂的东西,原因是让我们看起来像在工作,仅此而已。

最后,亚马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能打,拼多多有取代亚马逊的可能性。亚马逊的人效是非常低的,人浮于事,人力成本还巨高。有媒体报道,亚马逊的核心电商人数甚至有20-30万(不含物流人员),对应同样GMV,拼多多的人数不到1万。黄峥有丰富的海外经历,也有做跨境市场的丰富经验(海外电商、游戏等),他还有极强的证明自己的驱动力,这是拼多多最大的能量。

30. 朱泓源(黑焰十字,“商业街探案”创始人)

未来几年市场营销策略咨询行业的机会有:流量方面是视频号和AIGC,产业视角看的话,品牌运营团队+供应链产业资本结合打造新品牌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被低估的公司首先是游戏设备品牌飞智。这公司当前主要是卖游戏手柄的,在手游手柄领域是no.1,最近发力进入PC手柄领域也有不错的战果。飞智做了有几年了,发展时快时慢,但是在市场洞察和产品研发能力上有较好的积累,比不少拿了更多钱的热门公司做事要合理得多。

然后就是一个新兴的桌面潮牌,叫chako lab,目前主要是卖杯子,客单价偏高。这家公司老板自己是设计师出身,有不错的市场洞察和设计力,所以在线上线下的各种货架侧都有很高的转化率。

总体来说,我觉得强市场洞察+强产品力组合的公司是比较容易被市场低估的,这种公司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能获得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不只是公司值钱,还可以长期赚钱。

31. 匿名

美日韩经验显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手里的钱会开始加速往金融市场里流。而资管新规也好、个人养老金也好,都是国家在促进引导投资理财需求的发展。未来几年,服务于家庭的投资理财顾问行业,或许会有较大发展。

在MR领域有家名为“万东医疗”的公司,虽然目前位于第二梯队,但近期发展方向是难而正确的。在MR设备中,液氦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耗材。不幸的是,虽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旺盛,却是一个“缺氦”的国家,近年来更是面临着被“美国卡脖子”的威胁。万东医疗是国内首家研制出无液氦超导型MR设备的企业,已经获批上市。而且公司的大股东也相当重视公司业务前景,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还帮着从海外挖来了业务骨干。

虽然公司在部分零部件上尚未实现独立自主,但在解决“液氦短缺”的问题上率先取得了进展,值得关注。

32. 林辉煌

我目前从事公共政策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农领域。

该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粮食安全日益成为重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对这些领域展开政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论是政策上还是经济上。

33. 判官

过去三年,我主要在运用互联网行业的经验,赋能和参与特殊儿童教育行业。

特殊儿童教育就是为孤独症(俗称自闭症)、发育迟缓(语言、智力、运动等)、ADHD(俗称多动症)等特殊儿童提供诊后的康复干预训练服务。随着全球范围内儿童孤独症发病率超过1%,特殊儿童教育行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目前特殊儿童家庭的痛点是,三四线及更低线城市诊疗和干预资源匮乏,且整体干预费用居高不下。基于这个判断,我更加重视为下沉市场提供咨询,家庭干预培训,以及培训输送专业人才,让更多孩子及时得到低成本和专业的干预,避免错过最佳康复时机。

特殊儿童教育是一个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兼备的朝阳行业。没有意外的话,未来五年我会继续深耕这个行业。

说到我看好的、被低估的公司,我认为随着防疫工作的调整,中国境内及跨境的商旅、旅游需求将迎来反弹。携程作为机酒、旅游行业的服务平台,在这个赛道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对中高端用户,携程的履约能力有很大的吸引力。后疫情时代,会有大量用户出于补偿心理,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买单。

34.胡喆(《沸腾新十年》作者,公号“胡说成理”主办人)

身为互联网史研究者、智能商业领域观察者,我认为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政策面对于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和反复强调。

百度目前的市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特别是在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生态、自动驾驶技术全栈的积累,这几个领域目前缺少通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最快一块拼图,严格意义上讲是技术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速度,这在中国的搞技术领域是不多见的,所以本人认为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百度将拥有强大的后发潜力,但如何打造商业化的桥梁不但是该公司的难题,也是行业的的难题。

35. 王薇(有饭研究)

游戏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我认为是海外市场,潜力巨大,有几个原因:

(1)过去海外(欧美)游戏用户主要是主机用户,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手机性能提升,手机游戏的水平提升,被其他用户感染等等),他们会逐渐愿意接受手机游戏;

(2)过去不玩游戏的用户,会因为手机游戏的便捷性,逐渐成为手机游戏用户;

(3)视频时代,直播时代,增加了手机游戏的曝光和传播方式,因此会提升手机游戏用户的增长速度;

(4)非欧美地区的用户,会更加类似中国手机游戏用户的增长情况。

因为过去几年版号的原因,国内公司的价值其实目前都处于低谷,所以,被低估的公司里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腾讯。目前的市盈率,的确是非常低的。

然后再是那些勇敢去探索海外市场,然后把自己城墙建得比较高的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里吃得很透),比如米哈游,叠纸这种。米哈游已经足够被看好了,所以我觉得可以多关注叠纸。同时,女性市场,全球其实是具有很多相似性的,叠纸可能就差一步在美术方面如何全球化,就能再上一个台阶了。

至于最近被关注的开放世界,我倒是觉得,还需要再观望一下,现在只能看到面子,但实际上叠纸不能超越的能力,在于很多竞争者都看不到的非画面层面的产品设计。

36. 谢清源(靠谱二次元)

无论是游戏、动漫、电竞抑或是衍生消费这一块,我们都觉得目前没有什么被普遍低估的公司。对于业内而言,这些行业今年都处于一个行业震荡期,普遍面对的是从给过人惊喜的闪光阶段,到今年趋于平凡的情况。

在国内,互联网绑定实体的大趋势越来越明朗,我们或许会见证一批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走出去,抢占更多发展中地区的机遇;而留下来的企业,可能会配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做出不被老用户理解,但“大方向正确”的行为。

37. 程唯一

目前在做视频自媒体,以苟为主,可能得苟1-2年。整体来看,行业的机会不太好讲,因为变数太大了,与经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内容行业是被严重压制的状态,自媒体的话语权被少数KOL把持,而流量大盘只能往娱乐化和快餐化的奶头乐走,不断劣币驱逐良币,有内容追求的普通博主只能很尴尬地夹缝求生。但如果疫情结束后经济形势整体向好,或许会有更好机会。

至于被低估的公司,我认为是拼多多。拼多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底层需求。擅长超快速迭代,比字节更下沉,比大厂更友好。拼多多为人诟病的是企业本身的内部管理,但这是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殊不见马斯克恶改推特,资本主义的原罪罢了,但拼多多给的也真的多。

38. 张卓(资深媒体人)

我目前所在的行业是媒体品牌咨询。中美脱钩下,中国部分供应链被释放,内需持续稳定上升,中国一定会出现具有影响力的新消费品牌。这个影响力不但指产品力,销售数字,而是真正有自己的价值观的,可以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品牌。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现在看也是被正视了,比如瑞幸,它超越星巴克只是时间问题,咖啡赛道在中国依旧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

39. 游云庭

我目前从事的是法律服务业,但服务的对象包括TMT产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

法律服务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不会出现在之前比较蓬勃兴旺的投资法律服务,或为市场拓展提供支持的法律服务,因为目前我服务领域的企业家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所以投资和市场拓展的服务需求会大大减弱,而会出现在:

(1)企业运营合规、数据合规。这样一些为企业减少政府监管和法律风险的方面的服务。

(2)争议解决的诉讼法律服务,蛋糕变小了,那么就现有的利益边界的划分的争夺就会变得更激烈,大家会通过诉讼来明确自己的利益诉求,力争在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3)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的法律服务。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从增量走向存量,很多企业就会走出去。虽然在产品和服务落地的国家的法律支持,主要会由当地律师作出,但本土律师也可以凭借本土企业的信任在出海的法律服务中分一杯羹。

至于被低估的企业,我认为是丁香园,疫情让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丁香园在to B和to C两个赛道上都有良好的产品和布局,并且发展的比较稳健,潜力比较大,所以我看好他们。

40. 陈鹏飞(黑板洞察)

我认为教育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还是底层的用户需求一直存在。双减之后校外培训市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众多公司也因此一蹶不振。然而孩子和家长的压力并没有因此减轻,辅导孩子的重担就放在了家长身上,而大多数家长一方面缺乏对孩子学习的系统性辅导能力,另一方面繁忙的工作也使得他们确实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

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好未来。坦白说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这家公司的影响确实是毁灭性的打击。股价见底的同时,当前很多人对它当前的转型方向和效率都存在一些质疑。但是我推荐好未来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当前的教育行业的转型探索是有益的,但同时相信很多行业中的人也明白,这其中很多的动作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其实是很有限的,对整个企业的基本面来说并不会有颠覆性的改观,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因此,转型动作的效率其实并不会创造出很多的先发优势,时至今日行业中的企业依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其二,好未来业务团队是教育行业中非常擅长于标准化教育,注重高效率的规模化扩张的团队。作为一家非常老牌的教育企业,它的核心能力依然存在,同时在家长端具备强大的品牌优势,在资本市场中也有丰富的经验。在未来一旦整个集团明确了发展方向,或者赶上了教育行业新的机遇,一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而当下我觉得对于它的很多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41. Blues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未来的机会需要更长周期的判断,6年算一个小周期吧,如果想在短短几年就有极大的收益,是不适合进入教育行业的,教育是非常典型的难而正确的事情。教育本身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行业,因为教育实在太重要,关乎民生,关乎国运,注定了不能成为一个赚钱的生意,因此,规范和优质一直是教育行业的要求,也是最大的机会。

如何评判教育的优质,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择了教育行业,就选择了难而漫长的发展道路。

被低估的公司个人认为是腾讯,腾讯的公司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在当前阶段,我认为这家公司是被市场低估的。

(1)从腾讯战略发展看,腾讯的微信产品已经成为作为国民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马化腾在2005年提出的战略主张: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人生活当中。

在2022年回头看,腾讯已经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并且已经从C端的业务提供,迈向了面向B端的企业服务,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To B业务)已是收入第一支柱,连续六个季度占总收入比重超30%,腾讯云目前的市场份额在10%左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从产品和组织调整看,腾讯管理层很有危机意识,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调整和人员缩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业务增长效率,数据效果估计在2023年体现。

(3)腾讯大平台的数据与技术积累,未来充满想象空间,从微信C端用户特征和行为数据、关系链数据到企业服务数据的不断积累,为更精准的广告投放、AI智能技术、元宇宙虚拟世界等产品和服务打下基础。

(4)腾讯管理层在“道”的层面,提出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及服务之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助力各行各业升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发展导向。

42. 师烨东(“圈内师老师”主理人)

我目前算是在视频自媒体行业。2019年觉得写累了,从文字媒体出来,扎入看好的宠物赛道,赶上疫情,折腾了点钱,关门大吉,又重回媒体。2020年底重新拉了个小团队开始做视频,2021年越来越好欣欣向荣,2022年直接沉入谷底。

所在行业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如果是在2021年末回答未来的机会,可能会对这个问题侃侃而谈。但是站在2022年末尾回顾这一年,百感交集。这一年见证很多同行停更,甚至因为没有收入重返传统媒体。年中我一度也撑不下去,准备出去打工给小伙伴们发工资,最终还是想办法撑了下来。

从我目前做的知识、财经中视频来看,我很难说未来机会在哪。我觉得这两年各个平台扎堆知识视频赛道然后又集体出逃,说明大家一起证明了看视频学东西是一个伪命题,95%的人看视频还是为了娱乐、放松。

我觉得知识视频迎风而起的红利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仍然有机会。所以未来努力的方向除了业务能精进一点,还是希望能往这个小赛道的头部努力吧,毕竟财经知识区的视频博主带货是个难题。当然,多搞点流量成为头部是一句废话,搞媒体,在哪个方向成为头部都可以活得挺滋润。

未来的话,我看好VR的相关公司。2017年我在一家国内的VR公司Pinta第一次看VR电影,至今仍然记得它带给我的震撼。我相信VR会是未来娱乐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能解决眩晕等技术问题,辅以优秀的内容,未来会有爆炸性的爆发,不仅仅会对游戏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有可能取代电影。

43. 刘铮

我所从事的细分行业是社会化媒体运营与线上流量获取。目前,线上流量在国内已经被充分挖掘,常见的应用场景上都已经有了领先的APP进入商业化阶段。

所以,在这个行业之中,最常见的买量方式一是靠过往数据投放回报相对稳定的渠道,二是找一些长尾渠道的机会。比如在今年下半年相对比较不错的长尾流量洼地有视频号、小程序、短篇爽文等等。

如上所说,我目前觉得有两类产品比较被低估:一是依托于超级APP上的商业化机会,比如微信的视频号、小程序等等,今年某些产品在上面的爆发就证实了这一点。二是没有门槛、非常容易获取上述爽感的产品,比如番茄小说,这类产品一般都是流量转化的好手,闷声发大财。

44. 任小酒(远川研究所视频负责人)

财经内容行业本质还是经济发展中的附属产物。所以未来几年最大的机会,需要等疫情过后,经济复苏,信心重拾,行业动态变化才会给财经内容带来更丰富的信息载量。

我认为被低估的公司是碧桂园,并不特指碧桂园一家公司,而是民营房地产大类,毕竟只有主要资本市场的恢复,才会恢复经济的健康心跳。所以,目前阶段的房地产,仍处于被低估的位置,而民营房地产或许会获得间歇性的喘息。

45. 王新宇(自媒体作者)

所有人都在期待开放之后的文旅行业复苏,我们也能看到社交媒体上露营、围炉煮茶等成为现象级的旅游产品。

在受到疫情影响,无法远足的时候,露营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精致露营是当下的主流,搬家式露营等也成就了一些被资本投资的相关企业。目前来看,这场露营盛宴最大的赢家是装备生产商:遥记第一届亚洲户外展时卖的多是自行车、旅行防水箱,而十多年后,专业的露营装备让你眼花缭乱,露营的确火了。

当远程目的地不受限制时,露营必将受到冲击,但可以看到露营还将进化,从关注露营装备变成更加注重内容,精致露营的问题就是太单调了,当所有营地以“野趣”作为卖点的时候,同质化竞争必然陷入内卷,但深度做内容,对于营地运营要求极高,所以未来露营行业两极分化就会出现,单体为主的露营项目会被逐渐淘汰。

从资本角度,虽然露营看上去轻,也容易扩张,但单体露营项目天生的弊病明显,不会走很远。

这些年,大力投入文旅的地方很多,你们还记得贵州独山县吗?就是那个大力投入400亿打造文旅地产项目,以项目外观奇特而走红网络。遭受公众质疑的是年收入10亿的县城如何面对400亿项目背后的负债?

对于2023年的文旅行业,经历了三年多的考验,必然有不少期冀,报复性的出游可能会出现,这里有一个预测:综合类的旅游项目会比单体旅游项目更加安全,也有盈利的希望。相比长途旅行,周边游在2023年依旧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毕竟匹配现实的消费力。传统旅游目的地会复苏,通过社交媒体打造的网红现象级项目和产品也会出现。

文旅行业会比其他行业更快迎来复苏,但过去的好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46. 取木

我在离开大厂后开始创业,通过直播和私域卖文玩,算是文玩行业。

行业机会:国潮复兴,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感兴趣。经济回暖,消费者有更多闲钱收集、把玩文玩产品——如陶瓷、手串、香道等。

这个行业高度非标准,也就是大家说的“水深”。这个行业做得好的基本是个人IP,比如一些收藏名人,或者通过直播拥有一批粉丝的头部文玩类带货主播。

目前的市场下,很多好东西因为没有名家背书卖不出好价钱,而很多所谓名家作品其实并没有在工艺、材料上有突出优势。

47. 张小树

我目前是个灵活就业的艺术创作者,关注可持续生活,性别平等和乡土文化等议题。

艺术创作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迷茫。或许在现实环境的升温和挤压下,会从缝隙里生长出一些更锋锐和有批判性的作品或艺术家,但是否能有可容纳多元表达的市场是个问题。就“可持续发展”这个议题,和后疫情时代的反思以及全球新能源探索和价值倡导同频,此类作品和行动或许能得到更多关注和机遇。

被低估的公司,我推荐上海的BottleDream,一家社会创新企业,倡导向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生活,聚焦于青年的行动和互动。他们很好地整合了过去可持续领域多方实践的案例和成果,营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并且多元价值观的线上线下社区,将“可持续”拆解成具体的案例和方法,输出给年轻的受众们。而“可持续”作为一个未来的价值转向,面对创业者或者有转型需求的品牌,BottleDream有很大商业潜力。

48. 张昭轶

我从事的行业是音乐宣发与文化传媒。所在行业未来几年的机会有:长期主义的IP打造,歌手、剧集或者有温度的品牌,短期流量化的竞争已接近“零和”,有生命力的IP在长期会更有机会。

自己目前所处的互联网和文化传媒行业,凡是已被资本定价的,并没有觉得被严重低估,大多数市值都会面临资本市场泡沫的泡沫而折损。

49.袁文(首席人物观、略大参考联合创始人)

自媒体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 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转变,导致流量从图文向短视频继续迁徙;

  • 媒介关系的转变,以科技互联网行业为例,企业的投放预算整体缩减,只有以央媒、机构媒体与少数头部自媒体账号,会成为其维护重点;

  • 人员流动,很简单,最优秀的人只会流向最有前途的行业。

行业在未来几年会迎来一波大洗牌,大批自媒体账号会死掉。洗牌之后,两类自媒体内容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从自媒体生长为机构媒体,但相比后者,组织结构更轻盈。内容业态丰富,有微信公众号之外的主要内容阵地,比如短视频、播客等。即:有足够的能力生产足够优秀的内容,且不把所有内容放在一只篮子里。

  • 更具个人风格的高质量自媒体。吸引用户和客户不是具体哪一篇稿子,而是整个人,包括其内在的价值观、气质风格、知识结构。在科技互联网领域,它更像专家型观察者,对某个行业或者公司,有足够深入的认知与丰富的消息来源,能扮演外部智囊的角色。

最大的变局还是在于新行业崛起,尤其是行业自媒体。它具有高依附性,高度依赖于行业本身的发展。过去这些年的行业风口,创投、互联网金融、新消费、新能源汽车……都陆续催生出相应的自媒体群体。区别只在于,有的赚快钱,随行业消亡而消亡,有的赚慢钱,用自身的变化去适应行业周期。

个人比较看好县域经济、新制造行业、技术含量更高的硬科技领域。如果从股价的角度来看,被低估的公司我推选腾讯:

(1)市盈率过低,不及康师傅;

(2)本身业务还好,社交和游戏建起的护城河还能挡事(虽然抖音集团已经抢走了大量的用户时间),股价下挫受政策面因素较大,大环境转好后,有望快速反弹;

(3)腾讯本身具备纠错、自我突破的基因。比如当年的全面开放生态、借微信赶上移动互联网浪潮。当然,也要看它下一步突破的棋怎么走。

(4)个人角度来说,算是古典互联网人对古典互联网公司的一点美好祝福吧。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2-12-31/44928.html,文章来源:王者荣耀,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