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派

跨境派

跨境派,专注跨境行业新闻资讯、跨境电商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电商 > 四大城市群PK,谁是中国最强科技圈?

四大城市群PK,谁是中国最强科技圈?

时间:2022-12-09 14:59:54 来源:王者荣耀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标签: 中国  科技  大城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文|凯风

大国博弈,科技先行。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外有全球化逆行、贸易战科技战持续发酵带来的压力,内有经济增长放缓、后疫情时代重塑发展预期的迫切感,经济的优先级再一次被拔高,科技创新正是绕不开的一环。

那么,谁是中国最强科技圈?谁能撑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

01

从世界到中国,正在进入“抱团竞争”时代。

过去,无论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都以“单打独斗”为特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如今,随着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贸冲突、地缘冲突、科技战以及黑天鹅事件的层出不穷,单个城市或企业已无法有效应对,抱团取暖变成常态。

从国际上看,从中国主导或参与的一带一路、RCEP,到美欧主导的CPTPP、TPP、印太平经济框架,无不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拉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序幕。



图源:央视新闻

从城市来看,全球顶尖城市之争,正在从“纽伦港”争锋的单兵突进模式,转向以都市圈、城市群、湾区为主导的城市矩阵竞争。

在国际上,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可谓无人不知;在国内,涌现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主要城市群。



图源:国家十四五规划

国家、城市如此,科技产业与企业竞争更是如此。

美国硅谷101公路与波士顿128公路,一西一东,聚集了众多全球顶尖大学与一流的世界级企业,从而被视为科技创新带的重要代表。

在中国,随着大国制造崛起,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代表的创新带脱颖而出,以“先进制造+数字基因+科技研发”为特色,逐鹿全球顶尖科技圈。



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 图源:广东国土空间2035规划

在这些创新带上,一众大型科技企业,日以展现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在国外,苹果、特斯拉遍布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备受瞩目,每家公司都对应着数百家供应商,龙头企业与供应商组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链。

在中国,以华为、腾讯、比亚迪、OV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与所在的产业链共享创新、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打造属于中国的万亿级产业链。

立足于大国博弈,锚定科技自立自强,考虑到抱团竞争的时代大势,作为万亿级产业、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一流高校等主要承载地的大城市群,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02

谁是中国最强科技圈?

十四五时期,中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而备受瞩目。

四大城市群,既是“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也是先进制造业最为发达、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

在科技创新方面,谁拔得头筹?

在2022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共享创新指数位居前列。

简单来说,四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四五六七”的发展格局,贡献了全国超过40%的GDP、超过50%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60%的授权专利、超过70%的独角兽企业。



四大城市群科技实力对比 图源: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其中,京津冀创新要素最为发达,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平台最为丰富,大湾区创新活力最强,成渝处于产业西移的承接阶段。

在衡量科技创新的各种指标中,科技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研发投入,分别代表科技、制造、研发,能更进一步看清各大科技圈的强弱。

在科技集群方面,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遥遥领先。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报告,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集群跻身前十,南京、杭州、成都、重庆等集群跻身前50。



这里的科技集群,是以PCT专利申请量、科学出版物为指标,衡量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跃程度。

这些城市,无不以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为己任,而香港-深圳-广州更是其中唯一一个跨行政区、跨边境的创新集群。

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我国先进制造业“国家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大湾区。

根据工信部先后发布的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共有45个国家级集群,其中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和京津冀分别占17个、7个、3个、1个。



这其中,长三角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产业相对发达,大湾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家电、智能装备优势突出,成渝在电子信息、能源装备上有一争之力,京津冀产业结构相对传统,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在研发投入上,京沪深遥遥领先,但不同地区特色不一。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广州、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位列研发投入前十。



根据各大城市研发投入来源可以看出,北京主要来自大学及科研院所,深圳主要来自于企业,上海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深圳虽然没有多少一流大学,但研发强度(研发投入/GDP)仅次于北京,这得益于庞大的创新企业矩阵。

据统计,深圳90%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也是大湾区最为与众不同之处。

综合来看,四大城市群各有所长,京津冀长于基础科学和前沿领域创新,长三角侧重于跨区域、产学研的融合,成渝处于产业追赶阶段,而大湾区则是市场型创新的佼佼者,通过先强带后强,打造共享创新矩阵。

03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有多强?

说起北京的科技,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各种“中”字头的科研院所;说起大湾区,最容易想到的则是在各行各业均有强大存在感的科技企业。

没错,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企业实力和民营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欧盟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名单。根据最新发布的2021年榜单,中国共有597家企业入选,其中大湾区占了110家。



跻身全球研发TOP100的中国企业

来源:《2021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

其中,我国共有4家企业跻身50强,而大湾区有华为、腾讯两家。在TOP200企业,大湾区还有中兴、美的、比亚迪等企业入围,几乎都是民营科技企业。

而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湾区科创峰会上,南方周末发布了2022年中国企业科创力100强榜单,通过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三大维度进行衡量。

根据榜单,华为、中国建筑、腾讯、中国中铁、中国中建、台积电、阿里巴巴、中兴通讯、百度、中国中车。



图源:南方周末 2022年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

从整个榜单来看,科创力最强的企业,集中于四大城市群及台湾地区,北京多是“中”字头的大型企业,大湾区多是民营企业。

在发明专利上,大湾区的优势更为凸显。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2021)》显示,华为、腾讯、OPPO、vivo、格力、小米、比亚迪、百度、方太位列前10,成为民企科创天团。



可见,十大企业中,有6个来自广东,其中前五全部来自大湾区。

大湾区不仅拥有众多世界级科技创新龙头,也有无数中小科技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仅珠三角9市就有5.6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北京的2.76万家、浙江的2.2万家、上海的2万家、江苏的1.7万家,位居全国之首。

既有行业龙头,又有大量中小科技企业,广东正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这些企业,通过万亿级产业矩阵连成一体,形成了先强带动后强、大中小企业共享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04

在大湾区众多科技企业中,华为、腾讯最具代表性。

一个是硬科技龙头,一个是数字经济领跑者。

华为在大湾区有两个总部,一个是位于深圳的全球总部,以研发设计为核心,一个是地处东莞松山湖的终端总部,以手机等智能装备制造为主。

2017年,华为终端总部外迁到东莞的消息,曾经一石引发千层浪,让深圳饱受留不住科技企业的质疑。

事实上,深圳拥有科创优势,东莞拥有制造优势,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华为在深圳、东莞的不同布局,恰恰是利用各自比较优势,生动体现了大湾区共享创新、协同发展的格局。

与华为一样,腾讯同样有深圳总部与广州微信总部的布局,让创新资源散布于湾区各地,从而带动各自区域发展。

不同的是,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龙头,腾讯一直扎根于以“世界工厂”著称的广东,如何将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结合起来,既是企业更进一步的前提,也是助力共享发展的需要。

腾讯将落脚点放在了上“数实融合”上。中小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大企业需要智能化升级,面临卡脖子困境的企业需要科技自立自强的升级,而腾讯恰恰在这方面更为擅长。

我们看到,腾讯不仅与同在大湾区的富士康、创维、镭神智能等企业联合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工厂,还直接参与打造了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和智能网卡芯片“玄灵”。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更发起了“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计划”,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矢志于从0到1的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

可见,无论是华为还是腾讯,这些龙头企业不再聚焦于自身,而是深入千行万业,通过共享创新,助力大湾区科技的崛起。

可以说,正是借助共享创新模式,大湾区克服了一流高校匮乏、大型科研平台不足的尴尬,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从而带动科创资源、高学历人才的集聚,将创新驱动带往新的高度。

05

改革创新,始终都是大湾区的终极制胜之道。

1978年到2021年,广东GDP总量增长了668倍,超过浙江的593倍、江苏的465倍、北京的368倍、上海的158倍,位居全国前列。



在改革开放之前,广东发展相对滞后。

一是家里没“矿”,二是处于备战备荒前线,无论是国家资金投入还是战略倾斜,都远远不及京津冀、长三角乃至西部的成渝等地区。

无论是一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工程,还是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国字头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布局,广东都远远不及其他三大城市群。

不过,借助改革开放释放的政策红利、敢为人先的精神、市场意识的全面普及,广东迅速发展做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建立起一系列世界级产业,在全球经济版图上谋得一席之地。

如今,广东制造业总产值位居全国之首,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等7个产业集群迈过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容忽视的存在。

不仅如此,大湾区,正在成为国际博弈的中心。

前两年,深圳粤海街道突然走红,一个小小的街道聚集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大族激光等众多知名企业,许多企业成了贸易战和科技战被针对的对象。

正因为这些产业和企业,都是经由市场的巨浪摸打滚爬而来,所以能经受得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也能在国际博弈中形成更强的抗压韧性。

必须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强,仅就相对于国内而言,与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还存在诸多短板:

  • 大湾区的世界级巨头还不多,基础科学的短板更为明显,产业链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观,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同样突出……

所以,面向未来,大湾区有必要打造横跨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共同体,更有必要在“世界工厂”的基础上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同时通过“先强带动后强”的共享创新模式,打造世界一流科创湾区。

共享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2-12-09/40741.html,文章来源:王者荣耀,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