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被改变的疾病死亡率
时间:2022-12-08 15:57:54 来源:王者荣耀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铃 12月7日,在“防疫新20条”基础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10条优化措施。
其中,“第7条”要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摸清各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在中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中一直排在前列。这些疾病的患病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
从数据及经济观察网与多位临床专家的交流来看,一定程度上,2020年初起流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上述疾病的死亡率、患病人数、临床诊治、疾病管理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
表:2017-2021年城市居民前五大死因(根据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整理)
升降之间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排除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较小的“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021年城市居民死亡率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除脑血管病较恶性肿瘤死亡率更高外,农村的情况和城市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和前几年相比,2020、2021年,呼吸系统死亡率明显下降;恶性肿瘤死亡率稳中有降;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死亡率则明显上升。
和经济观察网交流的多位医生、专家认为,近三年,更多居民养成了较好的卫生习惯。戴口罩、减少人员流动和社交隔离,让感染、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死亡率下降;少聚会、分餐制、吸烟和饮酒变少,则对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好处。
而几种死亡率明显上升的疾病,共同指向一个疾病体系:心血管疾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告诉经济观察网,脑血管也是心脏发出的血管。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也会伤害血管,很多糖尿病患者在中青年时期就会因为心肌梗死、中风致残或离世,国际上认为,糖尿病属于心血管疾病。
2021年,心脏病第一次超过恶性肿瘤,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心脏病、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合计分别占城市和农村居民死亡人口的47.35%、48.98%。
胡大一提到,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增高,跟农村快速城市化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快速普及,农民“未富先病”、“未老先病”,最终因病致贫。
胡大一介绍,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因素原本有两方面。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易导致病人血栓、心肌梗死、卒中,酗酒易导致病人血压突增、脂肪肝、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二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增高、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尽如人意。
对于2020、2021年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快速增高,多位医生、专家认为和新冠疫情这一新变量有关。
物理上的封控
“心脑血管疾病多是急重症,如心梗、脑出血,在封控、静默状态下,容易救治不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童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曾高告诉经济观察网。
他举例说,如果这类病人进院前因为等待核酸耽误几小时,情况就容易变得很差。
不同于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发展较慢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一触即发,是急性事件,受疫情影响更大。
胡大一也持相同意见。心肌梗死、中风、心脏猝死等患者的救治是在和时间抢生命,比如心肌梗死,发病后一小时是救命的黄金时间。而近三年,就医流程变得更复杂、更迟缓,很容易延误抢救。
胡大一观察到,疫情期间的公交系统、救护车呼叫都受到影响,除了查核酸,疫情早期有的医院还要求肺部CT,非常耽误时间。
除了就医艰难,饮食、药品的供应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
以糖尿病为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田慧告诉经济观察网,糖尿病人的饮食结构很重要,封控可能造成蔬菜供应不足。
“这容易造成糖尿病人在这个过程中失控。”
田慧介绍,糖尿病致死跟并发症相关,如果血糖没有控制好,容易突发脑卒中、心梗。除了饮食结构容易被破坏外,频繁的封控让门诊、住院存在不确定性,甚至让病人拿不到药,导致糖尿病的发展。
感染新冠肺炎后,相比常人,心血管疾病病人也面临更复杂的局面。
胡大一提到,很多感染新冠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身体更脆弱,如果有心衰,感染病毒后发烧可能会诱发或恶化心衰。不仅新冠,普通感冒、流感也可能增加这一群体的死亡率。
田慧也介绍到,感染新冠后,糖尿病人的急性并发症容易合并感染,控制起来相对困难,更容易转为新冠重症。
“不过,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症状主要在上呼吸道,情况已经好了很多。”田慧说。
心理上的隔绝
“疫情这三年,人们普遍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大,这容易造成血压波动。”
胡大一说,心理问题是导致心脑血管发病、恶化的重要因素,若不重视,不解决,不仅死亡率增加,死亡年龄还会年轻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给出的一份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其中年轻人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陆林认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胡大一介绍,对心血管病人来说,运动是很好的“抗焦虑药”,但疫情让户外活动、旅游等让人心情愉悦的项目减少,老人的广场舞也常常不能正常进行。
田慧也表示,心理因素属于重要的继发性影响:“心理状态好的病人会想办法保护自己,焦虑中的病人可能会毁自己。”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也关注到了这类现象。
“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常荣山认为,封控、经济衰退等因素,刺激了焦虑症和抑郁症群体的快速增长,人感到浑身无力,看不到希望。这个影响很难消除。
他解释称,一般来讲,少运动、减少活动范围会加重心理负担,让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的患病群体变大,已患病的人也更难做慢病管理。
“糖尿病死亡率增长,我认为跟新冠带来的封控有一定关系。”常荣山说。
不确定的未来
12月7日发布的《通知》明确,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
看到新冠防控方式的优化,胡大一告诉经济观察网,心血管病救治流程中的困难将大大减少。
他同时提醒,从管控到放开,必然存在一个寻找平衡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需要给更多老人打疫苗,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要适当自我隔离和保护,出门戴口罩。
田慧则提到,未来,相比出门被感染,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更可能被身边的人传染:“不要太害怕,不聚集、戴口罩、注意饮食很重要。”
相比胡大一的乐观,常荣山看到的未来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他认为,随着疫情管控的放松,未来两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一定下降,一段时间内可能继续上升。
“这三年,多地的封控,对人们的免疫系统有很大伤害”,他解释称,人的身体需要被病原体不断攻击,一定的“脏”对人体有好处。把儿童放在无菌环境里,免疫系统就无法正常发育,城市的孩子到了农村,就容易生病。
“老年人已经处于免疫功能的衰退期,封控会加速这种衰退”,常荣山估计,封控对人们免疫力造成的伤害,需要五年左右才能完全消退。
注:据国家、各省市卫健委官网通报的数据统计,截至11月26日,自8月7日起计算的本轮疫情(奥密克戎Ba.5),全国大陆地区感染者已突破50万,目前重症累计报告119人,目前在医院重症109人,重症率万分之2.1。其中,累计死亡7人,最年轻的81岁,最年长的91岁,据报告的直接死因绝大多数没有“新冠肺炎”,均为严重的基础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张铃经济观察报记者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重要事件、行业动态、人物,微信号:jrrgwanyi,邮箱:zhangling@eeo.com.cn。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2-12-08/40626.html,文章来源:王者荣耀,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