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派

跨境派

跨境派,专注跨境行业新闻资讯、跨境电商知识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电商 > 账面不差钱,恒瑞、科兴热衷买买买,豪掷数十亿进军私募抄底创新药

账面不差钱,恒瑞、科兴热衷买买买,豪掷数十亿进军私募抄底创新药

时间:2022-06-10 16:58:48 来源:王者荣耀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标签: 创新  进军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傲华

恒瑞医药(600276.SH)在私募领域再出大手笔。

根据6月6日晚发布的公告,恒瑞医药拟与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恒瑞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上海盛迪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盛迪私募”),认缴出资总额为20.10亿元。其中,盛迪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出资1000万元,持股比例为0.5%;恒瑞医药、恒瑞集团作为有限合伙人(LP)分别出资10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49.75%。恒瑞医药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投资基金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及合伙协议的约定,秉持创新、价值、成长标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投资医药健康领域优质企业,重点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打造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和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投资平台。”恒瑞医药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投资基金有利于满足公司业务和战略发展的需求,符合公司现有及未来业务发展方向,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展现出对外投资热情的不止恒瑞医药。事实上,近一年来,包括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和科兴生物(SVA.US)在内,大药企们对外投资、并购的动作愈发频繁。一边是资金充裕的大药企们面临创新转型焦虑,另一边则是资本寒冬中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们遭遇生存危机,这或许为大药企们提供了“抄底”创新药的好机遇。

“目前,小型的Biotech好多都没有产品上市,没有现金流,账上的钱可能再过一两年就要烧没了,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Biotech融资也困难。这是买入研发管线的一个机会,大药企可能也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所以纷纷成立基金,为并购做准备。”神州细胞海内外商务总监来延鲲对时代财经表示。

恒瑞、科兴接连参与设立医药私募

这不是恒瑞医药第一次参与设立医药私募基金。

早在2018年11月,恒瑞医药就曾与厦门楹联健康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健同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匠星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厦门楹联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企业募集规模为4.05亿元。其中,恒瑞医药认缴出资额为2亿元。

2020年6月,恒瑞医药又出资2000万元,认购钧鸣生命科学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份额。同年10月,恒瑞医药再签署连云港医药人才创投基金(有限合伙)合伙协议,合伙企业认缴出资总额不低于2.42亿元,其中恒瑞医药认缴出资2000万元。

此次盛迪私募的认缴出资总额高达20.1亿元,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在恒瑞医药的私募史上实属罕见。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无独有偶,近日,天眼查显示,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中维”)的对外投资企业也新增了维梧(苏州)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据维梧苏州工商变更信息,6月6日,维梧苏州的原股东李奕璇退出,同时新增科兴中维、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北京市大兴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

5月30日,维梧资本宣布完成人民币基金的首次关闭,基金预计总规模约100亿元,首关规模40亿元,已有多家知名机构LP确认将在后续轮次加入,参与基金首关的主要投资人包括多个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国内顶尖商业化银行资金和生物医药行业产业巨头等。

资料显示,该基金将密切关注创新药、医药研发及生产相关仪器设备,临床医疗设备、诊断仪器耗材,新药研发相关的专业服务,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投资机会,重点布局在苏州、北京、上海等生物医药发达地区。

维梧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公司,投资版图遍布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药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乐普生物(02157.HK)、和睦家医疗、泛生子(GTH.US)等知名企业都在维梧资本的投资版图之内,科兴中维的母公司科兴生物也是维梧资本此前的投资对象之一。

实际上,近一年来,出资做私募、对外发起并购“买买买”已经成为大药企的必备动作。

2021年10月,复星医药花费40亿元,入主疫苗研发企业成都安特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2月,石药集团(01093.HK)公告称,已经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下称“珠海至凡”)的100%权益收购。珠海至凡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石药集团由此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

不差钱的Big pharma开启买买买模式

无论是恒瑞医药、石药集团,还是科兴生物、复星医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账上资金充裕。

尽管2021年的营收净利双降,但截至2021年年底,恒瑞医药的货币资金仍高达136亿元,且近3年来的营业收入都在200亿元以上。复星医药、石药集团截至2021年底的账上资金也在100亿元以上。科兴生物2021年的净利润高达84.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66.1亿元),截至2021年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更是高达116.0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75.88亿元)。

对于“不差钱”的大药企们来说,如何利用手上的资金,通过投资并购获得更大收益,完成创新转型才是它们最关心的课题。

根据国家药审中心2021年7月颁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今后me-too药(派生药)必须要与最佳的治疗方式进行“头对头”比较。这意味着,国内me-too新药的临床试验和审批都会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以自研me-too药为主的大药企的创新转型逻辑也不得不因此改变。

一名医药行业分析师曾对时代财经表示:“要从me-too到me-better(改良模仿),甚至是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前两者核心在于合成,后者则需要新靶点,这当中的难度是呈指数增长的。”

药审新规发布后不久,恒瑞医药的“灵魂人物”孙飘扬重新挂帅掌舵。随着孙飘扬回归,恒瑞医药创新转型的战略也在发生变化,近一年来,恒瑞医药license in(授权引进)的脚步明显加快。

2021年8月,恒瑞医药与万春医药子公司大连万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大连万春进行1亿元的股权投资,并支付总计不超过13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以此获得大连万春核心在研品种“first-in-class”抗肿瘤新药GEF-H1激活剂普那布林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独家商业化权益。

此后,恒瑞医药又陆续和天广实生物、启愈生物、基石药业(02616.HK)等合作,充实了研发管线。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达到62.03亿元,比2020年增加12.14亿元,同比增长24.34%,创公司历史新高;正在临床开发的新药数量超过60个,共有25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恒瑞医药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强调,科技创新是恒瑞医药的核心战略,也是完成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们也意识到,创新的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我们也加快了合作引进的步伐,特别强调与国内初创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引进国外企业产品,主要以解决中国患者临床需求及药品可及性为出发点。只要是双方共赢,能和我们的产品形成良好的组合,符合公司发展策略的合作,我们都持开放态度。”上述恒瑞医药相关人士表示。

抄底Biotech时机成熟了吗?

和不差钱的大药企相比,曾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Biotech们却深陷融资困境,在资本寒冬中走到生死关口。大药企的加入,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Biotech们的“资金渴”。

生物医药研发向来“九死一生”。从临床前研发到临床研究,到报审,再到上市销售,每个环节都面临着安全性和失败的风险。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药品从发现到上市销售,平均需要约10年时间,平均投入费用约17亿美元。

对于未有产品上市销售、长期处于研发投入阶段的Biotech来说,融资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了主板上市规则,新增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这也让港交所成为最受生物科技公司青睐的融资市场之一。

不过,随着Biotech整体步入寒冬,18A也骤然降温。

据时代财经统计发现,2022年将近过半,但截至目前,仅有5家医疗健康企业登陆港交所,其中仅有瑞科生物-B(02179.HK)和乐普生物-B是使用18A规则上市的企业,两者首发募集资金合计约15亿元。2021年上半年,上市的18A企业有5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合计超过100亿元。

18A上市公司们的资金状况也并不乐观。

截至目前,共有50家使用18A规则成功上市的港股生物科技企业,除了已经成功摘除“-B”标识的5家企业,即百济神州(BGNE.US,06160.HK,688235.SH)、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复宏汉霖(02696.HK)、康希诺生物(06185.HK,688185.SH),以及荣昌生物-B以外,其余44家企业在2021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三叶草生物(02197.HK)更是巨亏60亿元,成为2021年亏损最严重的18A企业。

为了节省资金,三叶草生物不得不“断臂求生”。6月5日,三叶草生物宣布暂停一个肿瘤项目和两个生物类似药项目,减少非新冠项目和新项目的投入,全力押注新冠疫苗研发。三叶草生物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账上资金约为27.67亿元,而全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8.26亿元。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烧钱速度”,在没有新的融资出现的情况下,三叶草生物不到两年便会花光所有的账上资金。

据时代财经统计,在没有新融资、没有新的上市产品或已上市产品的销售无法大幅提升,而研发投入不减的情况下,至少有16家18A上市公司无法撑过3年。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药开发进度的推进,所需要的研发投入也会水涨船高。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来源,biotech们所面临的资金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临床阶段是花钱最多的,临床所需的研发费用大概是临床前阶段的2倍,且越往后临床人数越多,花费也越大。”来延鲲对时代财经表示。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

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2-06-10/11945.html,文章来源:王者荣耀,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