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与新挑战,中国经济正在做出哪些重要抉择?
时间:2022-04-23 09:15:49 来源:网易 作者:admin 栏目:国内电商 阅读:
《投资者网》吴悦
编辑 胡珊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开局总体平稳。从增长看,经济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增速高于上年四季度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
付凌晖指出,3月份以来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发展潜力大、韧性足、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改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战胜困难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过去两年,疫情断断续续。截至4月16日我国新冠确症病例已达到52万例,其传播速度远超2020年。当下,上海疫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多个产业的生产受到影响,特别是对长三角制造业及汽车、半导体、消费电子等产业供应链造成的影响或需更长时间才能逐步消化。
另一方面,国内连续两年高强度抗击疫情,很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一些行业和企业面临挑战巨大,如何有效应对仍需考量。
近期,一系列积极的发力政策密集出台,我们的经济有哪些增长发力点,如何影响后续的资本市场,释放了哪些信号,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重要的一环,面对压力和挑战,该如何去做?
政策发力释放什么信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这意味着,基础设施投资正在发力,而制造业投资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目前为止已有65个地方政府出台稳楼市和拉动需求等优化政策,主要以取消限购、限售和加大金融扶持为主。
如果分析一季度GDP同比4.8%这一数字背后的各主要指标,其实也可以看出基建稳增长提前、财政支出发力、较好的出口表现等积极因素。不过,疫情对居民消费的巨大冲击仍然拖累了GDP整体表现。一季度GDP消费贡献3.3个百分点,但零售数据映射的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贡献可能仅1.5个百分点左右,意味着财政支出或通过政府消费拉动Q1实际GDP增长达1.8个百分点。
而且,就在上个周末(4月15日),央行宣布,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实际上,在此次降准之前,市场就已经有较强的预期。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当前形势变化,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此时降准的大背景是,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遭遇了不小的困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各行各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处境。2022年3月,制造业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基本点,同比下降4.62%;非制造业PMI为48.4,比上月下降3.2个基本点,同比下降14.03%;3月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环比持平;PPI同比上涨8.3%,环比上涨1.1%,环比连续3个月上涨;3月份出口增长超过10%,但增速环比下降,而且出口价涨量跌;进口出现小幅下跌,若扣除价格因素,进口下滑更加明显;俄乌冲突爆发后,我国进出口增长压力持续加大,出口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增强。
央行特别指出,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对于此次降准,深圳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一季度货币政策方面保持了相对宽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之下,中国央行实施的降准。虽然降准的力度低于之前市场的预期,但是信号意义比较明显,就是我们不会被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牵着鼻子走,而是采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次降准没有降息,而且降准幅度较小,主要是为了防止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增加资金外流的压力。
杨德龙还特别指出,一季度经济整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是3月份开始出现下降,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是2020年8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受到多地疫情爆发的影响,消费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二季度经济增长的压力更大,因为进入到二季度,更多的城市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跨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使得一些地方对于外地人员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使得经济活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二季度工业生产以及消费等方面要采取更多针对性的措施,来破除疫情管控的影响。
保民生有哪些新措施
近期国内疫情多发,上海地区静态化管理已持续超半月,上海市民在疫情封控中“吃饭买菜题”的问题频频登上热搜,保民生已是当务之急;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以产业链长为特点,且需要上中下游通力协作,因而在此次多地出现疫情的背景下备受冲击,即使疫情封控逐步解除,但对供应链扰动的余波也将持续更长时间。
以汽车产业为例,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期表示,据高盛等机构测算,上海等地的疫情,预计会给汽车行业的生产带来20%的减产损失。同时,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徽地带,也是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供给核心区,上海的疫情将给全国汽车产业的关键零件供给带来较大影响。
针对上述影响,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会议并部署十项重要举措。国务委员肖捷主持会议。国务委员赵克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针对此次受疫情冲击特别明显的物流行业,本次会议也特别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脑中要有全局。要关心群众和防疫人员生活和身心健康,改善物流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并给予延期还贷等金融支持。要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要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应对挑战有多少政策准备
令人振奋的是,4月16日,上海经信委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指引明确,各区政府和街镇、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做好核酸检测点设置和提供检测服务,及时处理医废,并对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提供托底服务。
这也意味着,以上海为代表的本轮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其复工复产的预期已经明确,随着疫情逐步动态清零,国内各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生活也有望逐步恢复正常。
虽然疫情终将过去,但其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还需要更长时间修复,对此,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在文章中给出了应对之策:
第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协调配合。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就是要兴办公共工程,财政手段分两个,一个是增加支出,用比较学术的语言, “税式支出”,减税降费,用减税的方式、减少政府收入的方式发挥政府支出的作用,这应当是有的。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3月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CNN记者时说到,“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
另一点是用好国债政策。关于货币政策的定位,重申一下人民银行工作会的表述,“为稳定经济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大家注意它是创造环境,于是环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类任务,一是降低融资成本和降低流通费用。二是创造条件为国债融资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包括约束和技术条件。
反过来财政部门应当提供合适货币金融操作的政策工具,现在国债规模很大,基本上都不适合货币政策工具,也都不适合金融机构进入,我们要强调它的协调配合,双方都需要做一些调整,这块我们想下一步是国家实验室的重要任务,它一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除了宏观层面的应对,在谈到微观层面时,曾担任多家金融机构高管与上市公司独董的王永利博士则建议优先从促进消费端发力:
经历2000年以来1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现在中国更多的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考验,大环境与1998-1999年乃至2008-2009年存在根本性不同,如果宏观政策上仍是继续原来政府和国企扩大基建、刺激房地产发展的老路,不仅见效慢,而且即使短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却可能因缺乏有效需求而给经济社会留下更大后遗症。
必须认真总结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推出的行之有效的宏观政策,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优先从促进消费增长端发力,抓紧把已出台的特困行业纾困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作用,以有效需求带动投资和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促进消费增长方面,要紧紧围绕人们吃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相关的重点领域,主要面向潜力巨大的社会底层群体进行政策倾斜,相应抑制过度消费或浪费以及由此而带动的价格虚高。
在宏观政策上,要做好大规模经济刺激与金融救市、社会救助的准备,不能机械地理解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关键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贻误战机。财政要做好加大企业和个人救助力度的预案,包括相应扩大债券发行、提高财政赤字率、推行社保减免、加大养老扶持等。央行要做好进一步降准降息的预案,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必要时,央行可以实施零利率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多地释放流动性,大幅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
(部分内容整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网、李扬、王永利、杨德龙文章)
中国经济疫情专题抉择
阅读本书更多章节>>>>本文链接:http://www.kjpai.cn/news/2022-04-23/4083.html,文章来源:网易,作者:admin,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